但凡来大同旅游的人,绝大多数定是奔着云冈石窟的盛名去的,我也一样,两次来大同回回必去云冈礼佛,不过,这次二来大同,结束了云冈之行后,老师带着我们前往云冈石窟东边6公里之外的一座叫观音堂的小寺。
全国各地有许多观音堂的寺院,但大同的这座观音堂却因其现存的十七尊辽代石刻雕像而成为2013年新晋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车拐下主路,这才发觉观音堂就坐落在前往云冈石窟必经之路的云冈路北侧的一座小山之上,但见山冈之上有数座青砖灰瓦的建筑前后层叠错落,看建筑外观的层色,当是刚修缮不久,唯有寺前南向山门前,如同一座巨大的影壁墙似的立着一座彩色琉璃三龙壁。
作为“六朝古都,九边重镇”的大同,仍龙隐之地,境内至今还存有龙壁九座之多。其中:一龙壁四座,三龙壁一座,五龙壁三座,九龙壁一座,故而大同又被称为“龙壁之城”。
眼前观音堂前的龙壁正是大同唯一的一座三龙壁,而且还是唯一一座双面琉璃龙壁,但见它:通体彩色琉璃,四角侧边均以竹柱相隔联,顶部为脊兽、龙吻装饰的琉璃瓦顶,其下的四面则有四十组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装饰,造型端庄大气。
龙壁两面各有三条黄色琉璃巨龙,邀游在青绿色的浪涛之上。龙壁北面的三条龙间皆镶有火珠,而南面则没有。龙壁南面的两侧双龙,龙头昂起,呈飞腾之状,而北面的两侧双龙则龙头俯首而下,呈行龙之状……各龙之间的布局对称中又有变化,南北左右相互呼应,高超的塑造技艺使各龙都产生了生动自如之神韵……
从侧门进入院内,观音堂的正殿便坐落于院子正中,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单檐起脊悬山式,覆以青色琉璃瓦,两端做黄绿相间的巨大螭吻;正殿前方设四柱抱厦用为佛事活动之场地。
此地之所以被称为观音堂,相传是为颂扬观音菩萨于此地现金身,镇压蛤蟆精作乱的功迹而建的。其虽然是座小刹,但其正殿之中却珍藏着国之瑰宝:一组17尊辽代密宗石雕像。这些保存完好的辽代密宗雕像不仅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辽代佛教的宗派发展,有助于了解契丹民族。
观音殿中雕塑全景,此图来自网络
正殿檐下月台上保存有明天启七年(1627)石刻金瓶一对,扁形六角,上刻《陀罗尼经》。
进入正殿,迎面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组由主尊、协侍、明王、护法组成的完整的大型密宗组合石雕群:居中的是一尊高达6米的通体贴金的石雕观音菩萨立像(果然是符合“观音丈六金身”的说法),其头顶冠中有坐佛的花冠,近乎顶到了正殿的天花板,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充分体现了菩萨高大俊美的身姿。
若是细细看去,只见大慈大悲的菩萨面颊丰满圆润,额头正中有一白毫,两眉细而弯,两眼目视前方,鼻梁高耸,双唇紧闭,大耳垂肩;身着长裙,金色披肩,胸配璎珞,衣物纹理自然,裙带更是飘逸灵动……其右手单掌举于胸前,左手握拳于腹部,当心结印……
观音菩萨立像前坐一尊自在观音像,该雕像头发呈深蓝色,头顶处由金色发带系一高发髻,发带从脑后向前搭于两肩。这尊佛像着褒衣博带式佛装,上身袈裟呈浅绿色,内着浅蓝色僧祗支,两肩披大红色披肩。下身着大红色裙,裙盖于两腿,两脚露出。左腿竖起并踩于坐台上,右腿盘曲。右手压左手,两手放于左膝上……


观音菩萨立像左右两侧各有2米高的石雕胁侍菩萨立像2尊,共计4尊。这几尊胁侍菩萨均是被塑以金身,头顶金冠,身着长裙,着各色披肩,施不同手印于胸前……非常虔诚娴静地立于观音菩萨的身后,仿佛在静心听说……其形象与大同城内的其他辽代寺庙中的胁侍菩萨相近。




4尊胁侍菩萨立像身前,一边各塑有一对侍女、妇人、孩童的立像,这些凡人的塑像被塑造得栩栩如生,真实还原了辽代民间服饰的情况。



若说大殿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还是6尊菩萨像前分立两侧的一组又丑,又凶的明王立像。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八大明王则出自《大妙金刚经》,由观音、金刚手、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八大菩萨衍生出来,多见于密宗寺庙,中土的佛教寺院中很少见。
这组明王立像体型雄健而且形象夸张,有的多头多臂,有的怒目握拳,各持不同降魔法器,以4尊一组的方式分立于两侧。
东侧一组的南端第一尊是降三世金刚明王(金刚手菩萨),三头六臂,束发高耸,獠牙外露,肌肉隆起,上二手握法器高举,中二手结印于胸,下二手中,右手握拳,左手出掌,身体略向其右侧倾斜;其北侧第二尊为大轮金刚明王(慈氏菩萨),也是三头六臂,竖目咧嘴,头顶光秃,六臂皆环钏,服饰简洁,上二手上举,中二手持剑,下二手中右手持杵,左手握拳,呈半蹲状,身体微微向其左腿倾斜;其北侧第三尊大笑金刚明王(虚空藏菩萨),其为四臂,身体直立,额头前突,头发较少,竖目下视,上二手合掌置于胸前,下二手握拳掌心向上,叉腿而立;最后的那一尊为马头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
其也是三头六臂,上身微微前倾,发髻上竖,忿怒威猛,上二手持法器高举,中二手合掌于胸前,下二手持法器向下。
西侧一组的南端第一尊是步掷金刚明王(普贤菩萨),上身三头六臂,龇牙咧嘴,上二手握拳高举,中二手出掌于胸前,下二手持法器向下;
其北侧身旁为不动金刚明王(除盖障菩萨),三头六臂,上二手持剑,中二于合掌抱于胸前,下二手握拳持法器向下,身体呈半蹲状,领部有蛇缠绕,怒发高竖;其旁一尊为大威德金刚明王(妙吉祥菩萨),四臂,上二手中,右手持戟,左手下方出掌,下二手持法器向下,怒发高耸,瞠目怒视;最里一尊为无能胜金刚明王(地藏菩萨),四臂,上二手持法器高举,下二手持斧钺。
从现存的这一组明王雕像的面部及上肢彩绘脱落处可以看到,其均为细沙岩石雕刻。面部和上身雕刻细腻,刀痕较少;
下身,尤其腿部雕刻粗狂,刀痕清晰,其身后甚至还有原石相连。雕像包泥较薄,手法细腻,五官及手指等细致部分清晰可见,这类包泥石胎的雕像,还真是不多见…..
这一组辽代所塑的八大明王的雕像还有一个十分独特的细节,就是各位明王的发型,尤其是这位大笑金刚明王(虚空藏菩萨)的发型,非常象契丹族男子的一种发式——髡发,这种发式最显著的特征睮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装饰……看来万物都逃不掉时代的烙印。
除了雕像值得一看,观音堂的彩绘也十分精彩:正殿的天棚是棋盘式方格,格子内均彩绘有云龙图案,团云朵朵间都有一条活灵活现的龙。观音像头后的方格中除了施以黄底,绘以龙形外,还有彩绘吉祥八宝的图案;正殿的东西两壁上还绘制有二十四幅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故事的壁画,画面清晰,色泽鲜艳,保存依然完好,从壁画风格来看应为清末所绘。
大同观音堂石雕,是一组非常完整十分罕见的汉传密宗组合群像。它是现在存世的最早的圣观音加八大明王大型组合石雕,而且是唯一的站姿明王组合和仅见的非石窟类佛寺中的石雕群,其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不言而喻。遗憾的是,观音堂身不逢地,立于云冈盛名之下,徒生奈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