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晋南重走梁林路,发现晋之美之行,洪洞县境内的广胜寺是重点。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赴汾阳避暑,沿峪道河考察了太原、文水、汾阳、赵城等地古建筑,撰写《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次年发表于《营造学社汇刊》)。其中对广胜上寺“琉璃宝塔”的形制、建筑年代进行了初步考证,确认了“琉璃宝塔”在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
不过,第一次知道广胜寺竟然是因为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见到那幅流失海外的元代佛教壁画精品《药师经变图》时,最终得知此画来自国内的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下寺,甚是惭愧。
事后补课方知这广胜寺是佛教东传过程中,在中国境内最早的几座佛教寺庙之一,始建于东汉,经历代重修,现基本保持元代建筑风格,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上寺以雕塑见长,下寺则以华丽的壁画独擅胜场,可惜的是下寺内的四幅大型壁画早已流失海外,但幸运的是下寺旁水神庙主体建筑明应王殿内的元代壁画还保存的极好……
为了亲眼一睹700多年前的中国风俗神话题材的壁画杰作的真容,于是才有了此次晋南的广胜寺之行,不曾想,未见壁画,却已先被寺内曾被梁、林盛赞的那座飞虹塔震撼到了……
如今的广胜寺已经是国家4A级景区了,广场上新竖起了一座巨大的五门六柱的石牌坊,坊额上金字书有“广大于天”四个大字,这是唐大历四年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扩建,改今寺名“广胜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
立于广场之上,便能忘见远处有一列连绵山岭,此乃霍山山脉,最近处一座满山青葱的山岭之上高耸着一座身形匀称的宝塔,那便是著名的飞虹塔,其身下便是广胜寺上寺。
坐车至山顶广胜寺山门。寺前山门为一座悬山顶三开间建筑,重修于清康熙年间,门匾题“广胜禅院”。
进入山门后,迎面便是一座建于九级台阶之上的有着皇家风范的垂花门,向门内望去,门内便是飞虹塔那高大挺拔,如同入云的身形……
这是一座十三层檐的楼阁式佛塔,从塔底仰视感觉塔身的形状就是由大变小,如同一把中国古代特色冷兵器—钢鞭,而事实上,这座塔的投影平面是八边形的,且每一层的面积确实是自下而上逐层递缩,每一层的塔檐几乎可以连成一条直线形如锥体,整座塔身呈现出比例和谐,线条极为呆板,有着被梁林二人所称,“绝无寻常中国建筑柔和的线路”的特色。
仗着我手中的240mm的长焦,我几乎可以将塔身各处的细节尽收眼底:
塔身通体是由一块块红色的条砖砌成,除一层的木制回廊外,自第二层以上的塔身外表砖面之上全部外装有彩色琉璃质的构件,这些构件或组成每层檐下的琉璃花罩和垂莲柱,或者是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甚至还有形态多样的花卉、人物、龙凤、狮象等,完全是一层一组图案,一个塔面一组图案。
纵观全塔,塔身第二层与第三层的琉璃装饰内容最为丰富,最具观赏性:
塔身第二层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一券拱门,门前正中有琉璃烧造的四大天王像,两旁各有一只琉璃蟠龙,每一处角柱外都镶嵌有一顶莲盘力士造型,力士姿势各异,正北面的塔面上的图案尤为特别竟然是以一只凤凰居中,其两侧二金刚披甲跨兽胁侍两旁,最边上各有一条蟠龙对望;
塔身的第三层设平座一周并设置以琉璃勾栏、望柱,每一面塔身的平座之上皆塑琉璃佛、菩萨、天王、弟子、金刚等像,还有各色宝瓶、佛塔……
塔身第三层以上各层各面的装饰相对于第二层与第三层要略为简单一些,但每一层每一面的塔身之上也均砌筑有佛龛、门洞和枋心,内置佛、菩萨、童子像,门洞两侧也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
塔身之上所有这些七彩琉璃构件,色彩无不艳丽精致,造型无不生动逼真,
更为难得的是,“彩云易散,琉璃易碎”,但广胜寺飞虹塔却历经五百年的风雨剥蚀塔上之琉璃依旧保护完好,色泽如新,精美如天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广胜寺飞虹塔作为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的琉璃多彩塔,称其为“最华丽的琉璃塔”,真是实至名归!
广胜寺飞虹塔原为供奉舍利的阿育王塔,其“金光闪烁”的形象在水神庙明应王殿中的元代壁画“古广胜上寺图”中亦有体现,此是后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