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徽州民居建筑,脑海中的第一反映必然是白墙、黑瓦、马头墙,全然不会想到夯土成墙的土楼建筑会出现在徽州,所以,当我听说黄山附近的山区里有一村落中的建筑都是土楼时,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听错了,直到在网上看到了当地那片依山而建的土楼群照片时,才不由得不信,于是在此次安徽自驾之旅时,特意安排了去探访这处徽州民居建筑中的奇葩的行程。
这处土楼群,位于黄山附近歙县境内的山区中一个叫阳产的村子。导航过去时我才发现,其实它离著名的新安江画廊上的深渡镇很近,新安江画廊这条黄金自驾线一直很火,我也在不同的季节完成过两次南北穿越,但都没听说过阳产土楼,估计应该是近两年才火起来的。
前往阳产最好是自驾车前往且最好配一位擅长山路驾驶的司机,因为阳产不在交通主干道上,少有公共交通,且其是在群山之中,道路崎岖狭窄,没点技术还真应付不来……
好不容易自驾到了阳产位于山下的游客中心,却不能自驾上山,必须花钱坐景区的交通车上山,一开始,心里好不乐意也有些无奈,但当我坐上当地司机开的交通车如过山车般地上山时,我打心底里要为当地实行景区交通车的举措点个赞:山路实在是太窄,太曲折,若让不熟悉路况又手潮的司机自驾上下山,轻则会直接导致山路的交通崩溃,重则非出车毁人亡的大事故不可!
交通车来到村外的停车坪,虽然是周游四方的老司机,但下车后依然还要为刚刚的上山经历缓一缓,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岭和被茂林所遮蔽的山路,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里会长期不为世人所知悉的原因了……
进入村子的路上,立起了一座竹木结构的寨门,门前的架子上摆放着晾晒的圆形竹匾,里面或摆满了鲜红的小辣椒,或摆满了金色的玉米、或摆满了红黄两色的南瓜条,当地人还别出心裁地用小南瓜块在鲜红的辣椒中摆放出了花朵的图案,寨门两侧的竹杆上也挂满了成串的小辣椒、玉米和南瓜……煞是好看!原来,阳产这样的山地村庄也有晒秋的习俗啊……
进村的小道在村口的一棵青檀树下,这种树的树皮据说是制作宣纸的最好原料……
站在树下的平台上,从这里可以望见村子处于两山相抱的一处山谷间,村子里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黄土垒墙,灰瓦覆顶的方形土楼,由于地势与地形的原因,这些土楼依山势从低至高呈阶梯布局,这些土楼的开间都不大,一般会拔高往上建至三层,土楼之间,无论前后还是左右都挨着很近,密密扎扎的……
整座村子乍一看很象之前去过的浙江松阳的杨家堂村,杨家堂被称为“浙南的小布达拉宫”,那阳产称其为“皖南的小布达拉宫”也不为过……
我见村子的范围不小(占了两座山脊),村子中的小径也是在房子间弯弯绕,而且还是忽上忽下的……从哪边进村?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饱览村中的特殊景致?我正在犯愁,在村口大树下摆摊的吴清立主动自我介绍,他是村里的导游和讲解,30元的费用,他保证将村里最好,最经典的观景点都带我走一圈……这正合我意,于是在老吴的带领下,我开始了阳产土楼群的探秘之旅。


沿着村里的青条石路,老吴领着我先下到村子近乎最低处的一片老宅面前:眼前的这幢老宅,是阳产土楼群中不多见的有着徽州民居模样的砖石建筑,其外立面残存的砖雕门楼,可见上面的砖雕艺术技艺精湛,颇显屋主的艺术情趣……
老吴介绍,这幢老宅是村中主姓郑氏一族最早所建的房屋,其所占位置也恰恰是阳产村的中心,村中的其他房子都是以此屋为中心向四下发散建造开来的……
在老吴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土路爬到了村东侧山脚下的一处高坎之上,从这里望去可以把阳产土楼群左中右三个部分的建筑尽收眼底,而且由于在土楼群的侧面,土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的建造格局也是看得清清楚楚……果然是拍摄阳产土楼群全景的好位置。
拍摄完阳产土楼全景,我们再一次走进土楼群中,继续沿着曲折于土楼间的石阶小径往村子的最高处攀登而上。


这一片建筑已土楼居多,行走在其身前,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土楼的建筑方式:为了牢固房屋的根基,山民们用开采自山中的青石奠砌基墙至少一米左右,有的靠坡口的甚至达到2米多,这个垒砌石墙是大有讲究的,石块的大小,横放还是竖放,都是有讲究的……果不然,在老吴的指点下,细细观察石墙上的石块,真的是摆放规矩,错落有致……
墙基垒砌好就可在其上以黄土垒屋,这个以黄土垒墙的活更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手艺:土和水的比例要适中,泥合后,用木桩夯实成泥的软硬程度也要适中,只有这样出来的泥,房子建好后才能坚实耐用……不过据老吴说,村中的年轻人会这门手艺的几乎没有了,而有手艺的几个人也因为年纪大了,干不动了,这门手艺今后是不是能传下去,不好说……
听老吴这么说,望着眼前的这些历经风雨的土楼,心中不免有些伤感:阳产的先人,以高超的智慧,黏土建屋,以遮风避雨、冬保暖夏乘凉,土楼虽外形乡土古拙,但与青山为伴,却展现出无限的自然和谐之美……真心希望这样的景致能继续世代相传……




一路走去,在老吴的指点下,这才发现原来土楼并不都是四方的,眼前的这座高耸于两米多高的石台之上的4层高的土楼就有五个角,故而被村中戏称为“五角大楼”。
当我们来到山上昔时的村小,发现这里几乎位于全村最高的C位,视野极佳,站在这里,可以不仅可以远眺村外的莽莽山影,而且还能清楚的望见,东西两侧的山脊向前伸出,仿佛两条手臂将整座山村环抱于怀中,村子里的民居基本上都建在两侧以及中间山凹处的山坡之上,这样的地形地势是风水上“太师椅”的格局,在古代的风水说中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而村民曾经将这么一块重要的风水之地,用于村中子孙后代的教育所用,实在是难得……
下山,我们走的是西侧山坡上的建筑群,这样,我们便可将阳产村的主要风光和建筑都参观了一遍,看来幸亏请了老吴作向导,不然,自己肯定会向没头苍蝇一般在村里一通乱撞,肯定是看不全的啦。
下山时,特意又去爬了一道村中的天梯,这条村中的阶梯路,在村小的高处可以清楚得见,之所以要爬它,是因为在其尽头的山坡上,还隐藏着一处“一线天”的景观。
所谓的“一线天”,原来就是山坡上两座土楼间存在一处空隙,从这道狭窄的缝隙间望出去,可见村中的建筑以及东侧的山岭与天空,确实也是一种独特的视角。


在下山的石板阶梯上,偶遇村民正挑着沉重的担子下山。独特的地形地势,使得文明发达的今天,村民们搬运货物进出村依然得采用最为传统的肩挑手提的方式,这也是村中不可多得的一道人文风景。
我问老吴:那挑的是什么?“新鲜的栗子,收了,挑到山下去卖……”
没走多远,路边的一挑箩筐吸引了我的注意,筐中装的是一颗颗包裹严实的果实。“这就是刚才村民挑出去卖的去了皮的栗子”老吴看我茫然的表情,便跟我介绍,然后又大手一指,“那树上结的便是没去皮的毛栗子”,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果然在路边的一棵树上,我看到正结着一颗颗长得毛绒绒的果实,原来小时候,小朋友们最喜欢说听“请你吃毛栗子”,意思是就是我弹你个脑瓜崩中所说的“毛栗子”,现实中真的是长毛的啊……
虽已时入初秋,但阳产土楼所处的山区尚未呈现层林尽染的景象,依然是一片绿意葱茏,但在村中,从那枝头高挂的乍红乍绿果实的柿子树上,我已然看到了秋的身影。
若是深秋时节再来阳产,这里定然是青山为底,土楼为衬,满目多彩晒秋的绝美风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