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来自网络
好在2020年7月9日法国政府宣布,将以原样复原形式重建塔尖,5年内完工……人们终于可以期待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的那一刻了,而我则在等待其重生时,将记忆中的巴黎圣母院努力复原……
上图来自网络
去巴黎之前,巴黎圣母院被我列为此行必须完成的参观目标,因为对于我这一代人中国人来说,巴黎圣母院曾经是能在电影中了解到的最著名的外国建筑之一,更重要的是,每当提起它,首先浮现于脑海的也必是一位泼辣奔放的吉普赛女郎那欢快舞姿和一位丑陋驼背的钟楼怪人的身影……
巴黎圣母院位于市中心的西堤岛上,美丽的塞纳河便静静地从它的身边流淌过……
远远地便能隔河望见巴黎圣母院那熟悉的身影:耸立的双塔楼、正当中的巨大圆形玫瑰花窗、底部的三座桃形大门……
终于站到巴黎圣母院的面前,说实话,与曾经见过的西班牙的圣家大教堂相比,无论是建筑体量还是建筑造型,眼前的这座教堂都令我略感失望,但它毕竟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彻底改变了先前欧洲教堂那种一贯的沉重严峻的罗马式风格,开创了欧洲建筑史之先河,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它更是法国重要政治与宗教的活动中心,法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此,例如英雄圣女贞德在此昭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六、还有拿破仑都是在这里举行皇位加冕典礼,戴高乐将军的追思弥撒也在这里举行等等。
当开始欣赏巴黎圣母院正面的外部装饰时,我开始改变自己对这座教堂先前的印象,甚至当我结束参观时,我已经完全被这座伟大的教堂所征服……
巴黎圣母院正面朝西的3扇桃形大门是其外部装饰中最华丽的篇章。面对大门可以清晰地看见,无论是桃形的拱劵上,还是门柱上密密麻麻全是各种人物的浮雕,这些浮雕可不仅仅是装饰,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描绘的都是圣经中的故事。
中间这扇门被称为“最后审判之门”,只有重大节日、重大仪式时或是迎接重要人物时才会开启,其门上的浮雕分为三个层次:
最上层:耶稣举着双手,向众人展示他被钉在十字架上而留在手心上的洞,旁边两个站立的小天使手中分别拿着耶稣受难时的器物,左边的拿着钉子和朗基努斯之矛,右边的则拿着十字架。小天使两边分别跪着的是圣母和施洗者圣约翰。
中间层:左边是大天使长Michel正在用天平称人的“罪孽”和'“道德”,天平的对面则站着一只面目狰狞的魔鬼。大天使身后的人们即将升入天堂,而魔鬼身后的人们右边是则因为罪孽深重,正被小魔鬼推入地狱。
最下层:天使吹响号角,唤醒死去的人们从墓地里爬出来,准备接受最后的审判,这是上帝给世人的警醒。
桃形拱劵之上,由外向内一共有6层的拱形曲线,每一层上都密密麻麻地刻着各路天使、先知、圣人、主教的形象。
支撑起桃形拱劵的门柱,两边对应的每一层曲线所雕刻的是耶稣的6位门徒,而中间的门柱上则雕刻着正在传经布道的耶稣。
左边的大门有一些特别,桃形拱劵的上方还有一个三角形门楣,这扇门被称为“纯洁之门”,现在是教堂的出口,门楣上方的浮雕表现的是圣母之死、圣母加冕及圣母升天的情景,中间的门柱则是圣母与圣婴,而在圣母的脚下则是偷吃苹果的亚当和夏娃,时刻提醒着大家人类的原罪。
右边的大门被称为“圣安娜门”,现在主要是用作游客和教徒进入。
圣安娜,是圣母玛利亚的母亲。门上方的浮雕表现的圣母和天使,中间门柱上是大天使米歇尔的雕像,两侧的雕像有主教苏利和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的形象,也就是他们筹划建造了巴黎圣母院的。
巴黎圣母院正面的3扇桃形大门的上方建筑主体上横嵌着一道一共雕刻有28位人物的石雕立像,它被称为“美王之廊”,这28位人物其实是圣母的祖先、犹太的历代国王。
在“美王之廊”的上方便是巴黎圣母院最引入瞩目的“玫瑰花窗”,它由37块700年前的玻璃组成,不过,“玫瑰花窗”的美,只有在教堂的内部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而且在教堂中南面与北面还各有一扇直径更为巨大的“玫瑰花窗”。
西面的“玫瑰花窗”前伫立着圣母怀抱圣婴的雕像,两边侍立着带翅膀的天使。
“玫瑰花窗”就象是圣母子背后的光环,用来象征着圣母的纯洁,而玫瑰则象征着弥赛亚即耶稣基督,同时在圣经中玫瑰也代表着圣人的血液与女性崇拜。
走入圣母院,首先会被教堂内部的宏伟气势所震憾,并排着两列,每根直径达5米的大圆柱将教堂内部分隔为五个殿。每个柱子的高度达到24米,再加上柱顶的尖肋拱顶,便使得教堂内的高度达到了35米,从而令教堂内部形成了一个个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结构。
无数的哥特式柱子产生的垂直线条和无数的肋条产生的曲线,所有这些线条如同自地下生长出来的挺拔枝干,形成很强的向上升腾的动势,给人以向上的感觉,置身于教堂内部的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顺着这些线条抬头仰望,高高的穹顶在幽暗的灯光照射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似乎天国的招唤,给人以一种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中厅是为仪式上的教徒保留的,它不仅是教堂的主殿,也是圣母院建筑群的中心空间。
主殿的两翼都有巨大的玫瑰花状的彩绘玻璃大圆窗,也就是圣母院中最著名的玫瑰花窗。它们建于13世纪,曾在18世纪进行了修复,由不同的图案和颜色组合而成,内呈放射状,其色彩之绚烂、镶嵌之细密,给人以一种恰似灿烂星辰在闪烁的视觉效果。

巴黎圣母院不仅有玫瑰花窗,还有众多的大面积玻璃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代替了墙体的功能,这也是哥特式建筑的最大特点之一。
这些细长的排窗被称为“柳叶窗”,由于当时只会生产小块玻璃,所以窗子上的分格都相对细小,这种将小块玻璃进行大面积的细密镶嵌的工艺十分复杂且精巧,同时,这些小块玻璃有红、紫、蓝、黄、绿等颜色,其色彩之丰富,与室外的光线一起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更为厉害的,工匠们还将玻璃上绘制了各种彩绘,这些彩绘就如同是一本巨大的历史书,描述着不同时期的宗教故事和人物。

一扇扇彩绘玻璃窗将五彩斑斓的光线射向教堂的每一个角落,一束束光线恰似天国指引信徒的明灯,人们接受那道光,并努力跟随那道光……因为God
is light 上帝是光!
穿行于教堂内部的各个区域,随处可见古老的画像与雕塑,它们都在叙述一段悠远且经典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共有37座圣母子雕像,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一尊圣母怀抱小耶稣的立像。这尊像完成于14世纪,1818年转移到圣母院内,安置在与大堂十字交叉的耳堂。
法国天主教作家于思曼(Joris-Karl
Huysmans)曾在小说《大教堂》(La
cathédrale)中这样描写她:“刚刚好的美,又有一些奇怪,她幸福的笑容绽放在忧郁的嘴唇上。”
穿行于教堂内部的各个区域,无论是角落里,还是祭坛前,都有一排排烛光闪烁着祥和的光芒,寄托着信徒们对上帝的情感……
登上南北塔楼,欣赏巴黎圣母院的尖塔和屋顶,从高处环视巴黎市容,一直是参观巴黎圣母院的经典行程。
巴黎圣母院有左(北塔)右(南塔)两座钟楼(塔楼),雨果的小说《钟楼怪人》即以钟楼为场景。
那些想要从塔楼上俯瞰巴黎市风景的游客,还有想看楼顶的各种小怪兽的游客,因为没有电梯,所以就得在花钱另外购票后再用自己的双脚爬上400多级螺旋台阶才能到达塔顶,再加上塔内上下都是一个楼梯,所以大家必须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有序的排队上下,人多时,参观的人们需要等待时间较久,不过这项耗时又辛苦的攀登仍然是所有来参观巴黎圣母院的游客最爱的项目。
完全没有想到在巴黎圣母院的顶部,在南北塔楼之间竟还建造有供人行走的走廊。
缓慢行走的人流,无形间给了我们更多近距离欣赏教堂顶部的机会: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堂建筑的主体是呈十字形状,象所有的哥特式建筑一样,其建筑两翼较短,中轴较长,中庭的上方有个高达90米的尖塔,据说这个尖塔使用了500吨木材,250吨铅。尖塔顶之上是一个细长的的十字,而十字的顶端则是一只青铜色的公鸡,这尖尖的塔顶仿佛想与天穹相接,体现出了圣母院的高俊,挺拔;尖塔的底部,朝着四个方向,每个方向都呈阶梯状耸立着3尊共计12尊青铜塑像,而在呈十字架分布的屋顶四角还各有1尊共计4尊雕像,其中的一尊米迦勒正吹响号筒,向世人昭示着耶稣即将重生……这些雕像自1861年被安装在尖顶后就一直没被取下过,从而成为巴黎圣母院的一道独特景观。可是就在2019年4月15日大火将屋顶和尖塔都烧毁的前几日,这16尊雕像却仿佛为上天所眷顾,全部被工人们从原位吊装了下来,从而幸免毁于几天后的那场大火……
这些雕像自1861年被安装在尖顶后就一直没被取下过,从而成为巴黎圣母院的一道独特景观。可是就在2019年4月15日大火将屋顶和尖塔都烧毁的前几日,这16尊雕像却仿佛为上帝所眷顾,全部被工人们从原位吊装了下来,从而幸免毁于几天后的那场大火……
我们来到教堂顶部,主要还是来看那些传说中的小怪兽的。
就在两座塔楼之间的走廊以及塔楼下的栏杆拐角处可以清晰地望见伫立着各种各样的怪兽雕像,它们有的是有着贪婪巨喙、大翅膀与尖角的蝙蝠和巨鹭,还有背上长着翅膀的猛兽、野猪、山羊、吃葡萄的老鹰……
由于离着距离近,我们甚至连这些小怪物的细微表情都能一目了然,其中最著名的一只怪兽便是那只长着一对翅膀,上半身依靠着围墙,双手托起两腮,神色忧郁地望着眼前世界的,被称为“怪物界沉思者”的夜枭(Stryge)。
其实这些小怪兽在中世纪是不存在的,都是后来的法国建筑家Viollet-le-Duc整修圣母院的时候,以自己的奇思妙想后加上去的,不过,这些小怪兽的存在,却着实令巴黎圣母院更洋溢着中世纪的神秘色彩。
巴黎圣母院除了这些小怪兽,其实还有很多极具人气的滴水兽。
由于巴黎的地势平缓,建筑的高度也普遍不高,所以当我们站在高高的钟楼平台上,我们不仅可以从多个角度眺望整座城市那壮观的天际线,更能俯瞰眼前巴黎塞纳河畔众多充满欧洲古典特征的历史建筑物,欣赏到那一艘艘观光船穿梭游驶于塞纳河面上那如诗如画般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