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来丽水的古堰画乡,第一次来是09年的元旦,这一次则是11年后的夏天。
许多没来过这的人都以为古堰画乡是一个地方,11年前的我也是如此。其实古堰与画乡是隔着瓯江相望的两个所在:其中的“古堰”是指堰头村,一个以千年古堰“通济堰”命名的古村落,而“画乡”则是指瓯江对岸的大港头村,其之所以被称为“画乡”,皆因上世纪80年代,一群借鉴法国巴比松画派技法的画家常在丽水的碧湖、大港头村写生,逐渐形成“丽水巴比松画派”。1991年开始一年一次的“巴比松油画展”,在大港头村揭开帷幕。其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画家来到瓯江边,从路过到小居,最后定居,大家守着这里的纯美自然,画出心中的美丽家乡……这便是画乡的由来。
11年前是先去了画乡,而11年后,我决定先去古堰。
11年的变化,首当其冲是这里便成了景区,有了游客中心,还收起了门票。
正赶上雨后的大晴天,碧空如洗。
沿着村旁的瓯江支流松阴溪往村中走去,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眼前的山水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半路上遇见一条松阴溪的支流横亘于面前,溪水之上,放置着一块块方石形成一条可涉水而过的碇步,有胆量的都会选择从上面蹦跳而过,没胆量的就会选择从旁边不远处横跨于溪水之上的石板桥,我选择了后者,倒不是因为胆心,而是觉得一个个空无一人的石碇步与后面的山水很相配,若是在配上有人在上面行走,则更是一幅非常优美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拍了几组都不是很满意,一侧脸发现石板桥上有两位小姑娘,一位身着一袭白色长裙显得十分文静,而另一位则是一身黑色短衣短裤显得格外活泼,两个人正商量着谁先去石碇步当模特,于是我便邀请两位小姑娘一起做模特,由我帮她们留下美好的瞬间……当她们那青春靓丽的身影定格在画面上时,情不自禁地感叹:青春真是美好……
沿着溪水继续前行,便可到通济古堰。历经1500多年的古堰,如一弯月牙横亘在松阴溪上,一切如旧,只是比起11年前的冬天,现在的水更清,现在的山更绿,现在的风景更美,美如图画……
通济古堰旁的堤岸上,有一座龙庙,这是常居水边的村民为祭祀龙王,求其保佑风调雨顺的地方。庙前趴着的这只如猫似虎的石家伙,也不知是何朝何代的文物,只是那呆萌的表情,令人忍不住多看上两眼。
堰头村规模并不大,古民居也主要集中在穿村而过的通济古道一侧,这条古道是南宋时期南方各省的人士北上京城临安(今杭州)的必经之道。如今的古道是一条铺满卵石的村道,村道的北侧是一排临街的老宅,这些建筑依然基本保存着清代至民国初年的面貌。村道的南侧是一条穿村而过,从通济堰堰首引水而来的长达数百米的灌渠。水渠的南岸茂林修竹,而其北岸则是规模壮观的护岸香樟群,这些香樟树株株枝干都是粗壮遒劲,枝繁叶茂,冠如华盖。这些香樟树中不少的树龄都在千年之上,是华东地区最大且树龄最长的的古樟树群。这些生机盎然的古樟树更是衬托出古村古堰的自然之美。

站在横跨于灌渠之上的古桥上,脚下的灌渠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流向远方,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头撒在水面上,光影斑驳间,只觉得这渠中的水好绿好绿,色如翡翠,我一直以为那是渠岸两边的茂竹与樟林的绿色掩映于水中而成,但细细看去,却又发现水中仿佛有绿色之物在游动,待下至渠边的石埠头之上,这才发现那水中游动之物,竟然是水下茂密的水草,绿丝如绦,顺水飘逸,好有仙意……



顺着渠水行至堰头村的村头,那座外形俊朗,双重飞檐如展翅雄鹰的文昌阁依然伫立在村头的两水交汇处,只是现在其身前的水面上不时蒸腾起阵阵烟雾,令人仿佛置身于世外仙乡一般……
如今去瓯江对岸的“画乡”大港头村,可以坐游船经松阴溪入瓯江而至对岸码头,不仅十分方便,且可以于船上从不同的视角来饱览瓯江两岸的秀丽风光。
船方驶出溪江交汇之处,便可见江岸浅滩之处,泊有数叶小舟,乌蓬白帆,于青山绿水间,一幅古画或是一首古诗中的意境油然而生……
行将靠岸,只见江岸之上绿树成荫,一幢幢灰瓦白墙的屋宇掩映在着成片的绿意之中,这还是我第一次欣赏到了“画乡”的全貌。
离舟登岸,码头上的那棵老樟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沿着脚下的卵石路,走进石板铺街的村中,两边的房子依然如故地散发出古朴的味道,只是店铺中不再是以油画作坊为主了,多了不少充满新意的文创空间,甚至开起了不少很有品味的咖啡店、奶茶店和民宿来。
依然象过去一样,顺着两幢江边老房间的台阶下到江边,江岸边的石板游道已然修葺一新。行走于江边,放眼望去,夏之瓯江的风景果然与冬时风光截然不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好一派充满清新活力的自然风光……



今非昔比的古堰画乡,唯一不变的依然是那皆可入画的风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