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游富春江时,从江上便可望见江岸上的山峦重影间,绿树浓荫掩映下的一片屋宇,那便是今天将要下榻的富春开元芳草地乡村酒店。
酒店离游江的七里扬帆景区姚坞码头不足5分钟的车程。
以上为网络图
行车至酒店停车场,或许是受不少拖家带口的入住或离店客人的影响,酒店的主楼与大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但是酒店的客房却令我印象深刻。
我们的房间并不在主楼区,而是在据说是这个酒店最具特色、最为精华的船屋区。
从主楼区,坐上酒店内部的接送车前往客房,当车子驶上一座木制栈桥,我才发现酒店原来是坐落于两山夹抱间的一片湖水两岸,但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山水叠映间,已然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若是立于栈桥之上,从这里放眼望云,可见湖之两岸的绿树丛中均有数幢滨水小屋,特别是西岸的绿树掩映间的几幢,依稀可见屋形如拱形船蓬,屋下更有立柱支撑于水中,这便是我们要入住的酒店特色船屋客房,一共只有5间,极为稀缺的客房资源。
接送车并不能直通客房,从停车区到客房,辅以石块小径来衔接,到达林间最深处的船屋需要走30米左右这样野趣十足的小径,船屋就这样被茂密的树丛所包围,对于还酒店于自然的乡村酒店的设计理念和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初衷本无可厚非,但是服务的缺失却依然让我忍不住要吐槽一下不到位的行李服务和环境整治:若是一家老小大包小包的来此入住,自行拖着行李行走在通往客房的坑洼不平的林间小径上是何等的尴尬……
自然、原始不代表着荒败与野蛮生长,船屋的外部环境治理着实让人感觉是面对的是某处乡野荒屋……服务一直是中国酒店业的硬伤。
不过,当打开船屋客房房门的那一刻,不得不承认,我真的被惊艳到了,先前所有的不爽都被屋内的美好所驱散……
这家酒店的船屋绝非徒有虚名,而是一间名副其实的“船屋”。
首先,整座建筑差不多三分之二的面积便是建于水中,由插入湖底的数根管桩支撑,远远望去,一座建筑便如同“漂浮”在水面之上,如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旱舫。
其次,整座建筑的外形,前部的三分之一面积是露天的船头,长条木板铺就如同甲板,露台的四周布设有栏杆并辅以船上的安全绳网和救生圈,而后部三分之二的面积是船屋的主体,外形如拱形船蓬,与中国传统蓬船一脉相承。


船屋的内部空间设计与装饰也是模仿了船舱的布局并采用简约的风格:岸上的船尾作为入口玄关和卫生间的空间,特别是玄关边有一扇被制作成木门式的窗扇,若是打开木门则可以通过那面玻璃窗增加屋内狭长走廊通道的自然采光;通过一条狭长的走廊通道,那里侧壁上是挂衣间和行李柜的所在,便可进入船屋的中央空间,这个数十平米的中央空间被一道不起眼的小小屏风隔断成两个空间,空间的内侧放置着一张简约的双人床,而空间的外侧则是供客人使用的多功能方桌和供窗人会客休息的三人沙发,方桌与沙发之间的空间里则布置了一张木制圆几…….
这个居住空间以四扇巨大的落地门窗与室外的船头平台相隔,拉开厚重的窗帘,外面的天光水影便映入眼帘,门窗则成了天然的画框,入框即画,而拉上厚重的窗帘,则屋内光线柔和,充满北欧情调的静谥与温暖……
船屋中内部空间布置的实用而简洁,几乎没有多余无用的东西的存在。


整座船屋设计的最大亮点便是模仿船身结构的形式,采用了拱形的结构:拱梁通过五根圆木连接为整体,每组拱梁都是以左右两个对称的半拱吊装拼接,而每个半拱又以一个方形拱肋分隔,无论是外露的圆木、方形拱肋、还是拱顶的小交叉都真实的反应出拱结构的对接和对称的特征,不仅展现了船屋的结构美学和空间张力,更令船屋充满了自然与原始的力量。
住在船屋这样的客房中,自然便是一种独特的居住体验:天气晴好时,或是站在船头状延伸至湖面的超大露台上凭栏远眺,入目则是远山叠嶂,水岸树影,满目苍翠,好一派湖光山色,好一幅富春山居图……或是躺在露台的藤椅之上,沐浴阳光,任清风拂面,是何等的惬意……即使是屋外阴雨连绵,也可坐在屋内的沙发上,望着窗外的烟雨朦胧,长久地发上一阵呆……
夜幕降临时,窗外灯光闪烁,如同点点渔火,而到了夜深之时,仰躺在床上时,才发现头顶的屋顶之上竟然是一方透光天窗,不知能否透过玻璃数着天幕上的繁星入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