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赣州古城,驱车直奔江西省最南端的龙南县,踏上了寻觅客家围屋的旅程。
客家围屋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包括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等客家围楼或围屋,其中方形的围楼主要分布在赣南和粤北。
江西龙南县境内的客家围屋占赣南现存总数的70%以上,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之最,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而其中最吸引我的,当属被誉为方形围屋典范的燕翼围与关西新围。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网让我很方便就来到了位于江西龙南县西南的杨村镇。
不过,驾车在年节时热闹非凡的街市里往返寻觅了几次,始终无法发现目标,最后还是在几位当地人的接力指引下,我才终于见到了曾经鹤立鸡群,如今却几近被周围众多新建的楼房所淹没的燕翼围。
穿过周围的建筑间曲折如迷径的狭窄巷道,终于站在了燕翼围那高大而、厚重的围墙之下,此时,唯有仰望才能见其围顶,它那股高大英武气势着实令我吃惊不小。

(此图可以清楚地展现人与围墙高度的比例)

围墙上的每一角,其状有异,原本平整的围墙之上呈现出凹凸的如同古代城墙上才有的“马面”结构,这一结构实为围屋的炮楼,至今高处依然可见不少孔洞,只有在远处眺望围屋才能发现四角的角楼四角起翘如展翅的飞燕,或许这正是其得名燕翼围的原因。
沿着围下的巷道绕着围子走了大半圈才到了其正门所在之处,只见高大的围墙之下开着一扇狭窄的门洞,门洞上方,枯草丛生中“燕翼围”的门额依稀可见。
与高大的围屋相比,这扇围门实在是有点寒酸了,但当我从这扇门中走进燕翼围时才发现,这看似其貌不扬的围门却是异常的厚实,第一层的木制围门上钉有铁板蒙皮,可阻刀枪;第二层是门内砌有厚实的护墙,可用粗大的门杠横拦大门,其上还有可贴墙放下的沉重的千斤闸,重重机关,足以担当整座围屋的防御之首。
走进围内,立时人如井底之蛙,自然而然地便能感受到围屋所特有的那种封闭与安全的感觉。
果然,燕翼围是个标准四方的围屋,中间本应是一片场院,如今却建着两排低矮破旧的平房,令整座围子显得空间局促了许多。
四周的建筑层高四层,层层都有环通的楼道,每一层都是里屋后道的布局,朝向围中场院的屋子家家户户都开着敞亮的窗子,而朝向围外的楼道墙壁之上,则仅是开有一个个外小内大的枪眼,对角四边耸立的炮楼上开有较大的窗洞,从这里可以探出身去,从这里远可以瞭望四下,近则可俯瞰四周小围屋,从高处望去,那一个个四方环绕的围屋屋顶,构成了一个个美丽而奇异的几何图案,颇有韵味;而望向远处则是四下开阔,若是在过去,围子四周的情况自是一目了然。
燕翼围就坐落在杨村的中心,被周围大大小小的围子簇拥着,很有俯瞰群围、鹤立鸡群的味道。
燕翼围,这座砖木结构的方形围屋有320多年历史,因工程浩繁,耗时27年历经三代才建成,因其高大固守,俗称“高守围”,犹如一座固若金汤的古堡。
杨村镇中除了燕翼围外,还有一处乌石围颇有名气。
乌石围离燕翼围仅数里地之遥,此围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围前有一块巨石而名。
若是从空中俯瞰其状如“马蹄”,其正面围墙上开着三处大门,无论从哪处大门走入围内,里面的建筑则是客家民居特色的三进三开的结构,上、中、下三个大厅层层递进,大厅间又设有天井以供采光,其左右两边又有数个四合小院,这组方形建筑群是乌石围的核心,而环抱核心的则是一组两层楼高的半圆形围墙,围墙二层以走马廊贯通与围层正面角上的两座炮楼连接,形成一个环形、立体的防御体系,足显族人的匠心。
在寻觅客家围屋之时,正值中国的春节,俗话说“百节年为首”,我们汉族人对春节最为重视,而客家人更是格外的重视:
围屋是客家人的根,客家人生生世世都在此繁衍,虽然时代不断变迁,人们都纷纷搬出老旧的围屋,生活在新城镇中,甚至是远迁外地居住生活了,但每逢年节,尤其是象春节、端午这样的年节,远远近近的客家子孙都会回到祖屋,祠堂里挂上祖宗像,贴上春联,上一柱香,放一挂炮,杀鸡祭祖,每逢这时,古老的散发着浓浓乡土味的老屋中,又恢复了几分生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