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士顿走过了自由之路,也参观了哈佛与麻省两所美丽的大学校园,在波士顿的最后半天时间,决定去参观一下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据说,这所图书馆是美国第一个公众投资的大型免费市立图书馆,关键是可以进去参观,这也多少弥补一下我们在哈佛无法参观学生图书馆的遗憾。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位于科普利广场,与它隔着广场相对的是波士顿著名的三一教堂,这座古老的哥特式建筑已经历经了百余年,设计与修建均非常精美,特别是它的外观,造型象一座童话世界的古堡,那红褐色砂岩墙体上刻有精细的浮雕,三座高大的拱门,托举着一个高大的红顶塔楼......这座教堂曾被选为美国十大建筑,是美国教堂建筑中的代表作。
在这座古老教堂的身旁有一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通体的浅兰色的玻璃幕墙映衬着教堂的身形,这是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波士顿最高建筑:约翰·汉考克大厦,这是一个现代建筑成功应用玻璃幕墙的典范,为此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了汉考克大厦全国优秀设计奖。
图书馆面向科普利广场的建筑部分是老馆,呈现着典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建筑风格,正面是一排巨大的拱形窗户以及三个拱形的入口,入口的大门以及门间的灯饰都是黑色熟铁制成......若是仔细,便可以发现许多美妙的细节:入口正上方的门楣上赫然刻着一行字“FREE
TO
ALL”,意味着这座建筑是免费向所有人群开放;这行字之下,正中那扇大门门楣上刻着的是智慧女神Minerva;这行字之上,则是三块石刻,分别是麻州、波士顿市、图书馆这三个机构的徽章;每扇拱形窗下,都刻着几行名人的名字,有艺术家、科学家、宗教领袖、国家的历史人物;每扇拱形窗的拱肩上,是一个个圆盘石刻,内容是早期的印刷工、书商工作经营的场景......
为了好好欣赏一下这座建筑的外观,我们没有从正面老馆的大门进入,而是特意拐到旁边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赛终点所在的Boylston
st,从位于老南教堂斜对面的新大楼入口进入。
新大楼因为是由声名显赫的 Mckim,Mead
和White被选中设计,故该大楼被称为麦金楼。
这是一座外观极为简洁的建筑,通过造型新颖的感应玻璃移门进入大楼内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装饰风格非常现代时尚的公共阅读空间:低矮开放式的图书陈列柜、明亮时尚的吊灯、色彩斑斓的地毯、大红色的楼梯......这样的色彩、这样的装修,在国内多为向儿童开放的空间,不错,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也确实是美国最先设计开放儿童阅览室的公共图书馆,不过,参观的这天,在这样氛围中的阅览室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老人而不是儿童。
后面的空间更大、更高、更粗狂,上下都是阅览室,说明设计师在设计这个公共图书馆的时候,已经有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相比入口处的空间,后半部的室内则除了大和通畅之外并无可圈可点之处。
穿过新大楼,便可进入老馆区,图书馆老楼的建筑外立面混合着文艺复兴风格和学院派风格,整座建筑是一个回字形的建筑布局,回字形的中心被特别设计成了一个花园,花园的正中央是一座被喷泉所包围的青铜塑像,塑像四周绿篱簇拥,而回字形的三面则被设计成有着文艺复兴时期特征的拱廊造型,花园里以及拱廊下都随意摆放着铁制的黑色镂空的小圆桌和椅子供人们小息,人们在阅读之余可以在室外自由地闲聊交谈,而不至于影响到室内安静的阅读氛围。
从拱廊一侧的侧门进入老馆的前部,若是之前选择从面朝科普利广场的大门进入图书馆,那首先进入的空间便应当是这里。
这里与新馆区截然不同:低陷的入口大厅,镶嵌着纪念牌的白色大理石地面,渐次升高的中央台阶,覆盖着马赛克石的拱形天花板......眼前的一切均呈现典型的古罗马风格,赫然一派辉煌景象。
沿着楼梯走向图书馆的二层,楼梯的转角处左右各有一座大理石卧狮雕像,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纪念南北战争时马萨诸塞州步兵团的赫赫战绩。
转个转角,面向二楼,立时便被透过典雅华丽的拱廊立柱而映入眼帘的壁画所惊艳到了:壁画之上,数位穿着白色长裙的女子,伸出纤细的臂膀,手中托举着乐器,呈现出充满期待的神情和正欲飞升的姿态......
这是法国艺术家德查瓦纳的作品《缪斯》,表现的是九位希腊神话中的缪斯,在橄榄树和月桂树之间优美地游弋,她们正在由衷地欢呼中间那位代表着“启迪天才”的男性的诞生......
正是因为这幅画,这条走廊,就被命名为德查瓦纳长廊,而走廊尽头的大厅的装饰更为奢华,那雕华饰金的天花板,还有四下满壁的古典油画......若不是墙边环立着放满书籍的书架,我们完全会以为自己不是置身于一座公共图书馆中,仿佛置身于古罗马气象万千的豪华宫殿之中......




透过包着皮革,镶嵌着铜钉的大门上那数扇椭圆形的玻璃窗,可以隐约望见里面排放的书屋、一盏盏绿色灯罩的台灯和坐在桌旁埋头阅读的人......
得益于这里是公共图书馆,这里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出。
轻轻推开大门,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这才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空间之中: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顶部是高大而宏伟的穹隆状天花板,一侧的墙壁上布满了一扇扇巨大的拱形花窗,自然而柔和的光线透过窗上的玻璃将大厅照亮......
大厅那光亮的地面上,两排长长的桌子隔着一条光亮的过道整齐划一的排列着,直到大厅的尽头,每一张桌上都摆放着一盏配着绿色灯罩的铜制台灯,每一盏台灯都闪烁着绿莹莹的光,而几乎每一张的台灯之下都是一张张伏案阅读的年轻人的面孔,而大厅的另一侧,摆放着历史上各位先贤的头像,他们个个仿佛正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着这些年轻人,激励着他们......
大厅里安静至极,除了偶尔的咳嗽声与窃窃私语声,更多的时候只有翻动书页及电脑发出的键盘声......
大厅里的静是一种常态,静得仿佛任何动静都会成为不和谐的噪音,我们置身其间,自然而然地就被这里的静谧的气氛所震慑,所感染,以至于我们不敢大声喘息,参观时更是悄悄靠着墙角行走,只怕自己的举止会招来阅读者的侧目,而事实上并不会有人注意到你,此时此刻,真的是感谢SONY相机的静音拍摄功能,才让我的镜头中留下了这座大厅中所见的难以忘怀的画面......
这间庄严而浩大的阅读大厅被称为Bates
Hall,是以图书馆的第一个赞助者约书亚·贝茨的姓氏命名的。
大厅尽头,被一排橡木书架与大厅分隔出来的空间,是图书馆管理员的办公室和藏书空间,一册册的图书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之上,面对着这些内容浩瀚的人类的精神财富,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自然而然便顿生出一种挑灯阅读的饥渴感来......
在图书馆中,任何一个角落、任意一本书、一束光,就能在阅读者的心中筑起一个缤纷的世界
;对任何一位爱书者、爱阅读者而言,图书馆就是他们心中最壮丽的殿堂。



已故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若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