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间,天光已亮,镇外那温婉的山影已隐然而现,红灯未熄,但脚下的青石板已然泛起了青光……沿着有灯光的街巷径直走去,路的尽头便是昨晚于村尾觅得的一座古朴的石拱桥--带龙桥。
昨晚此处人头攒动,烟花、孔明灯争奇斗艳的景象已全然不见,眼前的石拱桥竟展现出一副完全不同的容颜来:半月形的桥拱似一道彩虹般横跨于两岸的嶙峋怪石之上,桥头两株榕树相依而生,枝繁叶茂,冠如华盖,几间屋舍便掩映在这片绿意之中……无论是从何角度望去,石桥与四周的自然景观都搭配得和谐完美,桥上桥下,都是风景。拱桥、榕树、远山、近水,水中倒影,连在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从带龙桥向左,沿着石板小径穿过一片田园,跨过河面上一条石碇步,竟然就来到了镇外,而这里正是古镇的主入口的所在。
谁也想不到,古镇的主入门就不显山不显水地隐藏在镇口戏台边上,那座以大青石为台基的戏台默默地守望着进出古镇的人们。

沿着河边的青石板小路向镇内走去,拐过一处墙角,眼前便见一座古朴的单孔石桥横卧于水上,桥的一头是一座名为见龙祠的建筑,而桥的另一头则是一方小亭,亭边怪石嶙峋之间一棵树干如虬龙的老树,让眼前的一切都化成了浓浓的古韵。此树是黄姚的一大特色景观,因其枝干倒垂下来形似龙爪而得名“龙爪榕”,这株龙爪榕已有850多年的树龄了,枝干早已枯萎,被许多寄生藤以及气根紧紧缠绕包裹,它是古镇里最古老的一棵榕树。
过桥不远处就是一座门楼,这是古镇东西南北四道镇门中的一座,只见门上书有“亦孔之固”四字,意为虽系一孔之大,但足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固若金汤”,由此门入,门里门外皆为石板街,尤其是门内的小巷迂回弯转如九曲十八弯,过则有宽街连通于镇中各街巷,这样的道路,对于不熟悉古镇结构的人来说,完全就是一个迷宫。
跟着一位挑水人穿过一条窄巷,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古镇中的主街—迎秀街上,此时的街面上依然清净,街的尽头,一座山形秀美的喀斯特山峰于晨光中映入眼帘,恍然明白“迎秀”之意。
从迎秀街往南走,穿过太平门,发现于这里的街巷深处,竟然还藏着一座大宅----郭家大院,站在门口,一眼向里望去,但见宅内门户重重,院落深深,清晨时分,各院中空寂无人,还真令这片大宅显得有点高深莫测。
穿过郭家大院从其后门而出,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水面,水边丛生的翠竹之中掩映着一座座亭台楼廊,远处是若隐若现的喀斯特山峰,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山形和树影,水气氤氲,山色如墨……
沿水边小路继续东行,水道交汇处又见一座石拱桥,桥头有一建筑,看起来像是一个路亭,但细细看去,才知道此乃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兴宁祠。
过桥,河岸之上一片黄土为墙的建筑中有一座砖石结构的建筑格外的显眼,走近一看,大门之上高挂“司马第”的牌匾,虽然建筑装饰并不奢华,但建筑依地势而建,高台筑屋,屋前那层层台阶和那一对石鼓,不仅暗含步步高升之意,而且也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气势。
正准备离去,一位刚刚从河边洗衣服回来的阿婆叫住了我:有没有找到日月啊……
日月?听得我有些摸不着头脑,阿婆见我发呆,便冲我招招手,走到司马第门前的台阶旁,用手一指台阶:日月就在这两边,外地人肯定是找不到的……
我急忙上前,顺着阿婆手指的方向定睛看去,原来在台阶两侧石鼓后的护栏外侧竟然还有石刻图案,
左边刻的是一对丹凤朝阳,右侧刻的则是一对天狗望月,图案精美,本也无奇,只是细细看去,却发现太阳与月亮之上,竟然又被人刻上了日、月二字,左日,右月,合起来就是个明字!我的天哪,莫非这家的主人竟然心存反清复明之志?
正想细问阿婆,却发现身边左右已不见其踪影,我的天哪,莫非是神仙下凡指点我识破这日月之迷?
立于兴宁桥头,乡间田园特有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青山绿水尽收眼底,鸡鸣犬吠,农妇击水之声声声入耳,抬头远望,但见一轮旭日正从峰林边冉冉升起,峰林、翠竹、绿水、农舍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眼前画面宛如人间仙境一般,这里不正是多少人苦苦追寻的如梦家园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