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第一次春节远行,便到过福建连城。9年后,又一次春节远行,我再一次来到连城,当年来连城带着儿子,那时其刚上小学,这次来连城没带着儿子,因为其要准备高考,不过,此番二来连城,却为他专门去了一趟连城的莒溪壁洲,原因先卖个关子。
这璧洲村,八百多年前,因南宋户部尚书“吴十六郎公”南迁至此,见此地碧水环绕,高山远眺,盈盈如碧玉,而取名“璧洲”。
现如今,八百年后,这璧洲村作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被选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一切皆因在璧洲有三古:古桥、古阁、古庙。
沿着新修的乡村公路来到璧洲村村外,远远地便见青山绿水间的有一座廊桥如一条赤龙般横跨在村头水尾之上,这便是壁洲三古之一的古廊桥:永隆桥。
停好车,来到溪边桥旁,可见此桥桥头依山,桥尾则通向村落之中,桥长近百米,以花岗岩条石砌得四墩支撑,横跨于莒溪之上;桥上建有桥廊,廊侧以一水的红漆薄板覆盖,斜伸出桥面,自是可为桥廊挡风蔽雨;依山处桥头建有一重檐歇山顶的阁楼,而桥中与溪对岸的桥尾则各在桥廊上建有一座突起的歇山式的矮阁;整座桥身横卧于清溪之上,山水田园之间,自是显得格外的古朴雅致。
走进桥廊,可见梁柱林立,数十对桐油木柱,从内部支撑起百米的桥廊屋顶;从遍铺鹅卵石的桥面上走去,至桥尾再回首观之,其桥阁飞檐翘角,桥身则呈堆叠成倒三角形,其对称的造型,结构更是堪称稳健,难怪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距今己600多年历史的古桥,会成为闽西现存最古老的廊桥呢。
距桥百步,可见一片由高大的屋墙围起的古建筑群落。

正对着桥头的这片建筑群,其正门朝东,三开间的门脸,各有一门,正中夹砌着一座牌坊式的门楼,上有“天后宫”的匾额,其下便是黑漆的大门。
过门楼,走入宫内,发现仍是一组前后进,中间有一大天井的宫殿式建筑,其正殿两侧有厢廊与天井两侧的长廊以台阶相连,正殿前与众不同地在殿口处建有一座雕梁画栋,重檐翘角的戏台,台下的石基两则,各于石板壁上雕一只麒麟,绕过戏台前的香炉,可见其后的正殿正中挂有“坤元殿”的牌匾,正殿上方的藻井中绘有阴阳八卦的图案,左右串枋楣等也有古画装饰,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其部分画面的色彩依然保持着昔时的艳丽。
众所周知,
妈祖作为海上女神,在东南沿海一带民间信仰已达千年之久,可是,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壁洲古村落,远离大海,怎么也会有妈祖信仰的习俗呢?
后经向文昌阁的管理员询问,才得以解此疑惑:原来,福建山区山多地贫,人们为谋生只能走出大山,去南洋谋生,飘洋过海,若能平安返乡自然是得妈祖保佑,所以外出回山的山民便在山里也修了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便有了山区化的妈祖庙。
站在天后宫的大门处便可望见旁边耸立着一座高阁,建筑上层的八角型的造型令其显得端庄优雅,而整座建筑那宝塔状的外观则使得其显得挺拔雄伟,再加上其层层飞檐翘角、甍顶错落,一眼便知此物不同寻常。


此阁被一圈矮墙围在其中,围墙上有门朝南而开,门楣之上“文昌阁”三字便昭示了其身份,这里便是奉祀“文昌帝君”之所在,也是璧洲客家人崇尚“耕读传家”之风的根基所在。
文昌阁阁门东向,其阁门之上的繁复斗拱构造,令人叹为观止。文昌阁之方形底层内设有供奉文昌帝君的神台,我向守楼的老伯表明来此的心愿:替即将高考的犬子拜拜此阁中所供的“魁星”,以求金榜高中。
老伯欣然同意,径直带我来到三楼之上,打开门锁,邀我进入。
我一眼便望见了屋中那供奉的栩栩如生的“魁星”木雕神像,但见: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长角的魁星,右手高举,握一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的头部,正是“独占鳌头”之意。
拜完魁星,从楼上四方窗中向四下望去,东边峰影绰绰,北边近处的天后宫与永隆桥尽收眼底,而远处莒溪对岸,两峰相峙,恰形如笔架,果然是利文星昌盛的好风水,难怪此地人才辈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