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南众多的围屋中,名气最大的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关西新围”,其代表了赣南“国”字型围屋的最高水准,堪称是赣南围屋中的精品典范。
从杨村返回县城后,继续东行约 20 公里,便是关西镇。
方一进入镇边,便见圩镇旁边,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方形围屋,由于其突兀于广袤的田畴之间,四周又无任何遮挡,故而一眼望去,其规模如同一座小型的城池一般。不用问,这一定便是传说中,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的“关西新围”,果然名不虚传。
面对这座规模宏大的围屋,我并不急于进入其中,实在是怕一下子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放眼四下,只见东南角处便有山林,于是便奋力攀上半山腰,从高处俯瞰山脚下的“关西新围”,但见呈正方形的围屋矗立在天地之间,依山傍水,四下池塘、河流、农田规整分布,一派大好的田园风光;围屋四下高墙环绕,与其内部建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字,视线越过高墙,只能依稀得见围内屋脊林立,灰瓦层叠,深宅大院,果然是气派。
下得山来,走近围屋,立于围墙之下,举头仰视,只见那斧削刀劈般笔直的墙壁,真是无比的高大,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十数米高的炮楼,其上密密麻麻的枪眼、炮窗,真是无比的威风,就这么站在四面宽阔,几无可遮挡之物的围屋外的场坪上,忘着那围墙上如同一双双深不可测的眼睛的窗、洞,情不自禁地一阵阵头皮发麻,这要是里面一起枪炮齐鸣,血肉之躯那是根本无法进前半步……想来,这恐怕也是围屋历经代代乱世却依然完好如初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围屋主门东开,正应了紫气东来之意境。虽然围屋围墙高大,可眼前的这座东门可算不上气派,不起眼的大门上方镶着写有“关西新围”四个大字的门额,不过,你可真不能小瞧了这座围门,细细看去,才发现其竟然暗藏有三层防御系统,名曰:“三重门”。
围门那对开的门扇上的最外层均镶有一块块厚厚的铁板,真可谓是刀枪难入;门内两侧,设计有五个巨大的凹槽,每当门户紧闭之时,五根粗大的杠子横穿大门,嵌进凹槽里,任你有千钧之力也无法撞开;这还不算完,门内的上方,还装有千斤的闸门,为防火攻,闸门上方还设计有滴水漏,一旦闸门落下,整座围屋便被这道三重防御的围门与外界安全隔绝,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走进这座围城之前,真的是无法想象城墙之内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顺着东门进入围屋,向左拐便是一道不宽的巷子,一侧高墙耸立,另一侧则是屋脊层叠。
往前走几步右手边的围墙上呈现出一座朝东的院门,从这里步入,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场地中央坐落着客家围屋中最重要、最精华的建筑部分--祠堂。
坐南向北的大门两旁蹲有一对栩栩如生的青石狮子,一边的公狮昂首张口凶猛威武,另一边的母狮则是雍容大度端庄肃穆,若是细看,可见两个石狮身上雕刻的花纹图案各不相同:雄狮的左脚踩着“官印”,雌狮的右脚踩着“元宝”,双狮如此的造型据说一切都与客家人的文化有关。
站在祠堂前,很容易便察觉到,整座围屋中的建筑群落皆是以祠堂为中轴线对称布局,祠堂两侧的建筑,是围内主人或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的居室,这些居房结构上大致相同,但各厅堂的款式、门雕又各不相同,各具风格;各建筑之间有高大的围墙相隔,但各建筑群中的各厅堂之间又有甬道相通,这种既相对独立,又互有往来的建筑布局正是客家人既重尊卑等级,又重宗族一家亲的特色。
走进祠堂大门是下厅,穿过天井是中厅,再往上走是上厅,层层递进,步步登高,是典型三进五开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其间那高大幽深的厅堂空间营造出一种森严的殿堂氛围,令人肃然起敬,不过每一间厅堂中那质朴的青砖灰瓦间,随处可见的精美雕刻却又悄然渗透一种平凡鲜活的居家气息,可以看见每一座厅内那众多大木柱下的石墩上都雕刻着匠心独运的图案,就连那些偏院以及厢房的门窗之上也镶嵌有许多龙、虎、麒麟、凤凰等动物木雕,造型生动,惟妙惟肖。
祠堂中连接三个大厅的是两个长方形的大天井,天井下有暗道连通围屋外面的水田,天井中的积水最终的去处便是那田里,不得不佩服想出这招之人的精明,这可真算是标准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啦。
一个人在这片宏大的建筑群中穿堂入室,用不了多久便会倍感迷惑,仿佛置身迷宫,因为这里几乎每一间厅房,每一处院落,每一个天井,每一条巷道都让你觉得似曾相识……若是记忆力超强,有心一数的话,据说围内核心建筑竟然是一片由9幢连成一体的,拥有18间厅堂,14个天井的建筑群组成,这大概就是客家建筑中被称为“九幢十八厅”的建筑格局了。
这片宅子的北面,立着一块巨大的照壁。这种在中国民居中广泛运用的建筑,在关西围屋中却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从旁边的小巷绕过照壁,穿过一座月亮门洞进入照壁后的一片建筑群中,这才发现照壁之后竟然设有一座大戏台。
戏台依照壁而建,呈凸字形位于院落正中,青砖黛瓦,戏台两侧还有挑檐装饰,那宽大的照壁竟然成为戏台的回音壁了。戏台的正面是一排两层的观戏楼台,楼台下戏台的周围,则是下人与乡民观戏的所在,有楼梯经回廊通往二楼,二楼正中的位置,自然是供主人和贵宾用的,而其两侧的楼台,则是分别供男宾与女眷观戏,一个大大的戏台,小小的戏楼便已彰显了过去男女之间,尊卑之间的差别。
一不留神,竟然从戏台边的巷道中走出了整座围屋的西门,西门之外本有一座主人营建的名为“小花洲”的建筑群,据说是主人供养爱妾的地方,只是如今这些建筑早已被毁,只留一块偌大的空旷之地,凭人想象昔时的风花雪月。
好不容易返回到祠堂大门前的场院上,除了方才进来的东院门,与之直线相对的西侧也有一座院门,本着不走回头路的原则,我从西院门出,继续沿着门外那道不宽的巷子往南走,挨着围墙而建的房屋多是下人的居房或者是仓库,建筑的精细程度与先前所见的厅堂差了许多,不过,单凭围屋南端那一溜坐南朝北建在高台之上的二层构造的库房规模,便足以让人领略到当年围屋主人的富可敌国了。
沿着巷子走了一圈竟然又来到了东院门前。我一下子明白了:这条不起眼的巷子正是围屋中内外围的分隔线,我方才走的线路正好是“国”字那个“口”字的三边,而里面先前所见的那以祠堂为中心的“九幢十八厅”就应是那“国”字中的“玉”字了。
大过年的,偌大的关西新围里,只有我一位客人。在祠堂的后院,发现一对夫妻在里面开了一家农家乐,当我走进小院觅食时,两人正在柴火噼啪的土灶前忙着蒸年糕,旁边的竹匾里正放着蒸好的黄灿灿、绿油油的方形和圆形的年糕,这绿色的是用韭菜汁蒸出来的,而那黄色则复杂得多,说是用黄板树、黄豆苗、稻草等烧成灰,再把灰用水煮沸,沉淀后过滤的水就是一种天然的植物碱,再把灰水加在大米里,形成年糕的黄色外观……
夫妻俩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见我一个异乡人大过年的还没吃上饭,还是热心的放下手中的活,除了炒了一个年糕,还特意为我做了一个龙南围屋客家人特色小吃,蒸春筒,相传此物乃是以中原的春饼改造而成,此时此刻,在这样的年时,触景生情,从这春筒之中品出了客家人那一种悠远的乡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