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岩头村,我们继续驾车前往南边一点的芙蓉村。
我们的车就停在芙蓉村的东大门外。

始建于明初的东门是芙蓉村的正门,形制比较庄重,称作“车门”,又叫“溪门”,三开间歇山式的两层楼阁建筑,结构端庄秀丽、飞檐翘角,曲线柔美。

走进芙蓉村,我们沿着卵石或青砖铺就的巷道缓缓在村里行走,雨后的青砖卵石上,渲染出一种浸润光洁的色彩。

贯穿古村东西的主街如意街的右手便是陈氏宗祠,宗祠门前的石狮,宗祠中立柱森森的厅堂与古朴的戏台一应俱全。





沿着如意街继续前行不远,可见路边有着一方形水塘,四面民家屋舍环绕着这一池碧水,水塘中央以块石垒成一方台,上面建有一亭,此亭就是村中著名的芙蓉亭。

初见此亭,青瓦木柱,既无张扬的飞檐望兽,也无华丽的藻井漆柱,实在是觉得它其貌不扬,何以著名?
直至池中水波不兴之时,芙蓉亭及周边的建筑在水中投下清晰的倒影之时,才立时品味出其不凡的韵味,正是有亭翼然,形如芙蓉,如在画中……

行走在古村中,发现,村中有为数不少的沟渠和水塘,其间都有活水相通,村民们至今仍在其间取水、洗涤,事实上这些水系是先人按“七星八斗”的格局刻意设计,都有风水上的讲究。古村对水的利用,不仅是楠溪江先民智慧的象征,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行走在古村中,发现,村中的屋舍用材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随方就圆,或卵石,或原木,一切都突显着天然的本性、本色和本形。特别是取之于楠溪江中的天然之石,在古村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用天然的鹅卵石、块石、条石垒筑城墙、券门、墙基,用鹅卵石铺就成不同图案花纹,一切都彰显着朴素、亲切、自然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就这样随意在古村中四处游荡,不经意间穿过一块石垒成的门洞,发现自己已然来到了村外,眼前田地开阔,远处的芙蓉峰,虽无雄奇却也伟岸,特别是在雨后的烟云之中,三座山峰忽隐忽现,俨然是芙蓉村后的一座天然的画屏……



沿着古村的外围走,这才发现芙蓉村竟然是被一道绵延的石寨墙围成的,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围绕寨墙,全村共开了七处寨门,其形制各不相同,除了东门和方才所见的简陋的西门,最成寨门之形的还是蛮石垒成的北寨门。


寻幽于楠溪江畔的古村落之中,用镜头捕捉着一切生动有趣的事物:蛮石的寨墙和墙脚、戏台的藻井和飞檐、卵石的小径和墙头石缝间的花草、发呆的小猫和戏水的鸭子……





在江南看惯了亭台楼阁,在徽州看够了白墙黛瓦,在北方看尽了深宅大院,忽然发现楠溪江畔的古村却呈现出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味道,说白了就是一种朴素自然!
寻幽于楠溪江畔的古村落之中,入目的蛮石与原木、宗祠与家舍、无名的花草,都在不经意间透着一份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纷繁之下,难得的山野村居的娴静与安详……
只是不知是否还可再延续千年,但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