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桂之间的G321国道曾经是我自驾经历中的一场恶梦,但陪伴着这条国道的都柳江却是格外的美丽,清澈的江水,摇曳的翠竹还有那掩映其中的一座座村寨,一切都美得宁静,美得古朴……
可惜,这是我9年前的记忆,9年后的今天,当我再一次自驾G321国道,再一次见到都柳江时,我却欲哭无泪,因为沿江而建的一座座水电站又毁掉了一条美丽的江……
此次再行都柳江,其实是为了去黔东南榕江县兴华水族乡的一座古老而神奇的苗寨:摆贝。只是不曾想未见摆贝,反而与八蒙水寨不期而遇。
一条清清的都柳江将古寨与世间的喧嚣分隔开来,要进八蒙水寨先得摆渡过江,当地人见我开着车而来,指点我沿国道返回数百米,那里新修了一座横跨都柳江的桥,过桥沿对岸江边新修的公路可以直达八蒙水寨。

依照指点,我顺利到达了对岸八蒙水寨的村头,却发现还有一条八蒙河阻断了进村的道路,江河交汇处形成了一片浅滩,如今便成了寨前的渡口,若是往日开着我那越野战车,自然不会把这片浅滩溪水放在眼里,正是来场水中越野撒欢的好机会,如今咱是小车,只能乖乖地驻车江边,或是涉水过河,或是另寻入村之路了。

停车的地方正面对着渡口,两叶小舟轻盈地在江面上穿梭往来于两岸之间。

渡船细细长长的,一次只能坐上四五个人,上船的乡民又个个都是肩挑手提的,于是,上不了船的便静静地坐在河滩上等候下一船。

我也不急于进寨,于是便沿着八蒙河岸边的土路向山中走去,一是想看看村寨周边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是想探一下是否有其他的进寨之路。

隔河观望,才发现八蒙水寨竟然是三面环水,河对岸众多的吊脚楼沿坡而立,翠绿的竹林长满了左右,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


远远地望见寨后的河滩上竹桥铺设,过了那竹桥,便可走进寨中,正发愁如何从高高的河岸上下到寨后的河滩上,从一棵大榕树下的小屋中跑出两个女娃娃,象两只小鸟一样欢快地从我身边飞过,往前没跑几步,一转身就消失在河岸上,我紧走两步,这才发现,有一条陡峭的小径直通河边,一片由四根毛竹组成的竹桥正搭在八蒙河那清澈激流之上,于是手脚并用下到河边,又学着娃娃的样,小心翼翼地过了河,走进了寨子之中。

村寨中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水家人,或行走在村间巷道之上,或劳作在门前院旁,见了我这样的生人,略显惊讶之后重复平和,面对我的微笑问候,多也回报以灿然一笑。

村寨之中,一座座干栏式木楼鳞次栉比于竹拥榕缀的景致之中,一片片葱郁的农田映衬着这座古朴宁静的村寨,就是一幅靓丽而充满着生机的田园诗画,也正是许多人心中非常美好的世外桃源。




回程时,在寨口遇到了两位衣着别样的妇人,一问,她们竟然是苗族。八蒙不是水族吗?何来苗人?细问才得知她们是经八蒙水寨后还得往大山腹里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到的苗寨的人,现在那里依然不通公路不通汽车,只有一条供人行的小路沟通着……

驾车回到对岸的乡上,正值饭点,于是走进一家小饭馆,学着当地人的样,要了一份酸汤粉,然后坐在一边看店中那位背着孩子的水族妇人在灶台前忙碌着。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衣身衣袖都略有收身,显得贴身利索有曲线美;在服饰色彩上,水族女服体现着特殊审美观,多是蓝色、青色等冷色,这与她们生活的绿色自然环境是和谐一致的;水族妇女人人头上都会包一条白布长条巾,显得格外素雅文静。

这位背着娃的水族妇女刺绣的背带极富艺术性。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

用罢午餐,走上街头,正碰上集市,路边一位装在竹笼中的“二师兄”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猪笼:用竹篾扎成,呈圆柱形,作网状,网口颇大,一端开口,不知怎地,脑海中竟然闪过“浸猪笼”的念头,一下子,这回全明白了。


继续闲逛,前方,停在路边的一辆摩托车引起了我的注意,后座架两侧各绑着一只鹅一只鸡,此情此景,一下子令我联想起2016年情人节最感人的照片:两只鹅的故事,这难道是要上演经典故事的另类版吗?


正准备上车离开,只是不经意的一眼,我便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诗境相遇了:路边的屋檐下一位水族妇女正在用一台古老的纺织机在织布,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亲眼看到有人使用传统的织机织布。







眼前据说已经有着百年历史的那台木质织机在吱嘎作响,织布的妇女双脚在几个踏板间有条不紊地踩踏着,左右两只手与双脚快速地配合着,一只木梭在引好线后在从其两手间快速地转换着,而她的双眼则紧随着双手的动作,目光于飞梭上快速游移……





这只小小的木梭,就这样,穿过千丝万缕,穿梭过百年的光阴……这一刻,不由得发出“岁月如梭时光荏苒”的感慨。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