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是潮汕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府城,这里的人们至今还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这一传统下的的居民聚落多以宗族祠堂为中心,民居则围绕宗祠布局,体现着宗亲族情的联系。
如今的潮州,最能体现这一传统的非有着“潮居典范、祠第千家、书香万代”的龙湖古寨莫属。
龙湖古寨位于潮州城南的韩江边,与滔滔韩江水仅是一堤之隔。
在停车场上一眼就能望见掩映在古榕树间的北寨门,走近前,只见寨门上石匾金字题着“龙湖”二字,不大的门洞两边有着一幅以篆体书写的对联,看了介绍才对应识得,原来书写的是:“龙气逶迤紫微人首,湖光环绕太乙通流”,上下联第一字连起来正是“龙湖”二字,原来还是一个藏头联。
透过寨门,可以望见一条石条铺就的老街,逶迤通向寨子的深处。
穿过寨门,踏上老街,但见这条老街正中以石条纵向铺就一条脊线,两边则石条横置,这种传统的街面铺法在各地有不同的称谓“鱼骨街”、“蜈蚣街”,在龙湖古寨则被称为“龙脊街”,据说,古寨正是因龙形而名。
沿着南北走向的龙脊老街缓缓行走于古寨之中,两侧一间间挂着潮式灯笼的府第,一座座有着精美石雕和气派门庭的宗族祠堂,仿佛将人裹挟至另一个时空。
就在龙脊老街的西侧,有一间外观并不奢华但门脸极为开阔的建筑,上书“椒实蕃枝”四个大字。门匾两侧的石雕麒麟,造型生动威猛,旁边的两个刻着“加官进爵”人物的石雕则是栩栩如生,入内可见位于后进的大厅中,其屋架为“四柱三载五木瓜”做支撑,旁有十八“花坯”、“凤冠”为装饰,真是雕刻细腻,精美绝伦。
这是一座祠堂,可不要以为这里供的是什么达官显贵,其实这只是康熙年间,古寨中一个叫黄作雨的孝子专门为其生母周氏所建的祠堂,正是他那“男人发达可建祠立庙,女人为何不可”的惊世骇俗的思想,成就了潮州唯一的一座女祠:“婆祠”
从龙脊老街向西走进隆庆巷,这条巷中的古民居保存的相当完好,虽经千年岁月,但一砖一瓦间仍透着古朴庄重,典雅凝练的气息。 

在巷子中坐落着一座“进士弟”,这座建筑是龙湖寨中最具规模的宅第,不过,此宅却是民国十二年重建,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这座宅弟极富特色,不仅建筑形式讲究,装饰手段丰富,保留完好的一座大宅第。
这座府邸的大门上书“进士弟”,上面布满了字画、诗词、对联,完全是中式建筑的装饰风格,走进大门,却发现府内竟然还有二进大门上书“方伯弟”,同样也是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尤其是其门楼牌匾下面的两只石雕狮仔及门当的九曲篆字保存完整,黑漆斑驳的两扇大门上“加冠进禄”的四个大字更是格外显眼,可是当我分别站在两进大门间的天井中,欣赏着四下建筑上有飞禽走兽,鱼虾形象的嵌瓷屋脊、墙面上的山景树石图案的浮雕、有寿字和花卉图案的木雕,有着春宫图的瓷画装饰时,却意外发现了这座宅弟的许多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其门窗,户门上装饰着半圆拱状山花,门窗边四周包围的立体嵌框完全是西洋装饰风格,更有甚者,当我走进最后面的院落时,发现廊下的栏杆竟然是绿琉璃的欧式罗马柱,墙面的装饰赫然是西洋瓷砖贴花,这样的中系合壁着实让我耳目一新。
穿行于这座深宅大院之中,如果能够从高处俯视,便会发现整座府第就是潮州民居典型的“四点金”建筑,只是其在纵深方向发展上巧妙运用狭长的巷道,通过其上门跟墙的设置,将整座宅弟的各个区域分隔开来,从而也将府中不同身份,不同等级的人员活动区域划分得十分清楚,只有真正在大院中走上一遭,你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作“庭院深深深几许?”,什么又叫做“自古侯门深似海”。
不过,这座宅邸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是墙面之上,大量的“贝灰塑”。
灰塑,俗称灰批,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明清两代最为盛行。灰塑的主要材料灰浆(膏),主要为沿海的贝壳经锻烧后的贝壳灰,广东地区称为砚灰,福建闽南则称壳灰;灰塑施彩所用的颜料多取自天然颜料,如矿物颜料和植物类颜料;在灰塑堆塑完成后用鱼雁胶或其他动物胶作为胶结材料掺入颜粉搅拌均匀后施填;灰塑的题材内容选择丰富,在“大夫弟”中常见的就有戏剧人物、飞禽走兽、山水花鸟、花卉植物、吉祥八宝等装饰图案,不过,这里的灰塑虽然图案常见,但其实不少图案之下暗含着不少寓意,比如,就是这两幅灰塑,一只白鹭,嘴叼一条小鱼,翠绿的莲叶里,有只蝌蚪,看似再寻常不过,但将这几个景物连起来读则是“一路连科”之谐音,在古代科举中就是金榜连续题名高中之意;而旁边这幅虽然也是一只白鹭,但没叼小鱼,也是翠绿的莲叶,但没了蝌蚪,寓意谐音则“一路清廉”,言外之意则是科举得中,当官了,要为官清正廉洁。这看似简单、看似相同的图案,却因一处细小的差别,而藏蕴其间的深刻含义,直是令人叫绝。
古寨之中,除了那一座独一无二的“婆祠”,还存在着大量的宗族祠堂。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潮汕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筑,在龙湖更是如此,有一姓就会有一座族礼,这些祠堂或隐于古榕之下,或立于街边巷口,不仅记载着家族的历史,更延续着每一个家族“怀抱祖德”、“饮水思源”的宗亲文化。
位于中平巷的许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是寨内最大的祠堂,其建筑格局为潮州传统建筑四点金格局,分为四进布局。除了宗祠的大门,二进也有一门,木制结构,是很少见的三门面,又称为三山门,这一种建筑充分体现主人身份的显贵,三山门的中门平时都是关着,只有高贵客人或祭祀大事才开,平时出入都走旁门,中门处有联一幅上书“御史门第,儒学家风”,门两侧更是配石鼓一对,足以彰显许氏官家的气派。
第三进为中厅“明序堂”,是处理族内事务的场所,厅中八面金漆屏风光彩照人,中厅中还有一书有“柱史”二字的大匾,此匾由钦命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金为弘治十四年举人为文林郎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许宏宥立。
最后一进为祖公厅,中设大龛,供祖宗神主,是宗族每年祭祀的地方,门上挂着锦帐上锈着的“敦亲睦族”正是族人们千百年来坚守的信条。
古寨中街巷纵横,宅弟林立,行走其中就如同行进在迷宫中一般,好在寨内布局讲究,东为街,西为巷,寨中大部分古老的建筑都集中在西边的巷子之中,于是在巷中迎着西斜的阳光走去,总能见到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这是古寨中难得的一景:夕照十进门。
落日余晖下的窄巷重门,飞檐重脊,令这座文化与传统兼具的千年古寨又平添一份韵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