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宁位于福建与江西交界之处。昔时,宋哲宗赵煦钦赐孔子阙里府号“国泰民安”中“泰民”的谐音“泰宁”二字为县名,沿用至今。
泰宁古城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中国古代的大学士李纲、朱熹、杨时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留隅、讲学于此,特别是历史上泰宁还出过状元2名,进士50多名,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说,历代“爵列王廷者相继不绝”。
这样的一座古城自然会成为此次赣闽访古之旅的重要一站。
想当年,我的偶像,我的乡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想到泰宁都未能成行,泰宁成了他想去却终没能去成的地方,一切只因泰宁所处之地的偏僻的地缘以及闭塞的交通。
今天的我,造访泰宁,一条G70高速让我驾车轻松到达。

泰宁古城并不大。环城而过的一条赤红色的河流默默地抱揽着怀中的这座小城,这条名为杉溪的河流,就是“隔河两状元”中所提到的那条河。

在河边的游客中心停好车,旁边就是状元文化广场。广场上立着两个大水车,边上是两位古人在对弈,这两位,一位是南宋时期的状元邹应龙,一位是明朝的兵部尚书李春烨,这两位根本就不是一个朝代的人,将两位凑一起下棋,不是穿越了,就是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其实,人家泰宁人塑这组雕塑是有说法的,这就叫“风水常转”、“将相对弈”,告诉世人泰宁就是个人杰地灵,充满神奇的地方。
河边则是泰宁县城的“千年赋“青铜雕塑公园,一座青铜的“泰宁坊”下以19组雕塑群,67位人物,10头牛,5匹马,一口井共同诠释了泰宁从战国末期至红军北上长征时近2200年的重要历史人文。



杉溪边是一数百米长的古城墙,外墙以花岗岩条石砌成,城门之外,杉溪边的古埠头依稀可辨,城门洞边的墙石上刻着“溪埠上下不许堆积违者罚钱六百”的字样,相当于当年的码头管理条例。

从“洙泗渊源”的牌坊下走过,沿着条石铺就的巷道,我们走进了“进士巷”。


进士巷中随处可见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特色,很多都已经残缺或破败,但却仍不失为一种留有古风古韵的残缺之美,特别是进士弟门楼上那大大的进士二字以及精美的砖雕更是彰显当年大户人家的风光。



沿着尚书巷走到尚书弟建筑群的另一侧,这里有一条较为僻静的巷子——九举巷。



巷子里鹅卵石铺就的路面,青砖砌就的院墙,墙脚处若隐若现的青泥,墙面上攀爬着的藤枝,巷子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家门前的旗杆石,特别是那只蹲在墙边的辟邪……所有的一切都给人以古朴静雅之感,也是我最喜欢的古巷韵味。


古城中的红军街是一条承载着泰宁光荣的红色历史的街巷。走进这条不长的街巷,随处可见镰刀斧头的标记,红军井,红军总部,还有那砖墙上白粉书写的红军标语……仿佛又令我们回到了那革命烽火熊熊燃烧的峥嵘岁月……




泰宁城中最气派的建筑莫过于位于泰宁县城中心尚书巷的明朝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弟:尚书第了。
尚书第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系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也是中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民居群,被尊为“江南第一民居”。

从我住的酒店的楼上,就能望见尚书第那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只见一片片层层叠叠,如汹涌波涛的青瓦屋脊,一堵堵布满青衣,如屏而立的高大院墙……,眼前的情形,让我看得直咋舌。

一大清早,我就侯在尚书第的门口等开门,望着那八扇紧闭的大宅门,这森严的阵仗已是令观者自威,想象着自己是昔时来府上办事求见之人,特别是当中间的大门洞开之时,隐隐绰绰地望见门后那道道院门,更是感慨真是侯门深似海啊。

大门之后是仪仗厅,是昔时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厅上悬挂有“大司马”牌匾。“大司马”本是秦汉时代的古官名,至汉代,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而明清时则是是兵部尚书的别称。

出仪仗厅,步入正对着北开府门的一条被称为“福堂巷”的甬道。这条甬道非常特别,其上间隔筑有五重门楼,这五座门楼,并非如寻常人家建在笔直一线之上,而是前后交替,左右参差而置,这在宅弟风水上是有讲究的,乃挡邪风不漏财之意;甬道全部由长方的条石铺砌,与那五座门楼,组成了一个长梯形,人从外沿甬道入内暗含“步步登高”的寓意,这样的设置足见古人对风水的重视。

每一重门楼之上都有石匾额上书有“义路”、“曳履星辰”等文字,每一重门楼之后就是一幢大院落的坐西朝东的大门,昔时进出府上的宾客都得通过这条巷子往来于府中,可以想象那时这条巷道上每日迎来送往,好不热闹的情景。

穿过书有“义路”的门楼,第二幢大院落的门前,是一处较为宽敞的场院,第二幢门楼“四世一品”是最为精致的。

四世一品,是天启皇帝赐封给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待遇。只见那高大阔气的门楼之上,“四世一品”楣额之下平伸出四根石花柱,周围石柱、石梁和石枋上刻满人、物、飞禽、花草,大门两边立着一对近2米高的抱鼓石,鼓座上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而两旁门墩的墙基则刻有荷墀托、莲裙座、竹节衬柱等精美图案,一切都让整座大门显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从这处门楼下进入,便进入了尚书弟中堂所在的一进院落,院中是一个宽敞的天井,天井中摆放着有着精美雕刻的石柱、花架和石水缸。事实上,如果你走遍尚书第,便会发现在其各个院落之中,都有大小不一的天井,其天井都是用长条石砌成。



在中国,无论天南地北,但凡成片的大宅弟都有这种天井布局,这是因为天井在中国古代的宅弟风水之中乃是四水归一,聚财聚气的地方。所以,我们也经常能在天井四周找到进水口和出水口,而这些出入口通常都以蝙蝠或铜钱等图形装饰,暗含祥意;同时,但凡开天井的院落之中,都会设有一口石缸,多是以整块石材凿成,平时用于养鱼浇花,关键时刻则备作灭火之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四四方方的天井,却也被中国人考虑得如此周全,直叫人醉了。

这座中堂是主人用以接待朝庭官员、接圣旨及办大事的场所,其装饰简洁却不失威严,但堂上挂着那幅“清朝师柱”的横匾却着令人摸不着头脑:这尚书弟的主人明明是明朝的兵部尚书,这明灭清立还差着好几十年呢,难道这老小子有未卜先知?

正疑惑间,恰有导游带队而来,一番说辞,终于解惑,原来是我们误会了:这匾上“清朝”二字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唐、宋、元、明、清”的清朝,其实它乃是指”清正廉明“之意,而“师”字则指的是尚书弟的主人曾加封为“太子太师”之职,至于那“柱”字则是送匾之人把尚书弟的主人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我了个去!



山灵水秀的泰宁,正是以其与众不同的古城文化,凭借着一批保存完好的老街、小巷、大宅门等明代建筑成为闽西北的一座不可多得的文化名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