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之美:山西蒲县东岳庙印象

标签:
国内游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国内游系列 |
马年,大年初二,一早便离开临汾城,向西驾车进入吕梁山区。我今天的目的地是位于山西西部的蒲县。
之所以去蒲县是因为那里有一座东岳庙,而东岳庙之所以能声名远扬,却是因为它拥有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地狱。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通常认为人死后会魂归泰山之下,而泰山神东岳大帝则为冥界之主,而当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西域僧人安世高在其所译的《十八泥犁经》中,描述了十八层地狱,这中的“层”并非是指空间的上下,而是在于时间的长短,以人生前所犯罪行的轻重来决定受罪时间的长短。
东岳庙位于蒲县城东的柏山顶上,从山下远眺此山,但见山上松柏遍布与周围沟壑纵横、黄土连绵的景色迥然不同,再加上其海拔有千余米,确实觉得其山势与气度皆不凡。
驱车上山,狭窄的山道崎岖且陡峭,幸亏未遇冰雪,否则驾车上下此山,实属不易。
在山巅停车场停好车,远远地便能望见一片红墙翠瓦,高低错落的建筑群隐身于青山翠柏丛中,那红色与蓝天、绿树相衬格外醒目。
来到庙前,但见此庙依山势而建,雄踞于高岭之上,一条笔直的以青砖为阶的上山蹬道直通山门。
行走在东岳大帝身前的御道之上,就如同行走在朝圣的心路之上。
半路之上,磴道两侧各有一座“御马厅”,这里是给东岳大帝送信的信使居住的地方,厅内塑有信使二人外加骏马两匹。
山门的中间部分为三段式的楼阁,三楼横峙,成“品”字形排列,正中间高处的建筑为天堂楼,凌空高耸,左右两侧的钟楼、鼓楼造型构造与天堂楼一致,均为十字歇山顶,上覆黄绿硫璃瓦,,屋脊之上满布各种装饰,檐下的额枋之上则是精美的木雕与彩绘,令整座门楼显得格外的华丽堂皇。
门楼两侧的院落墙体,全部以砖砌筑,外表不刷灰浆,而暴露出砖石结构之本色,彰显出东岳庙自然淳朴的建筑风格。
内山门为砖砌券洞,门前铁狮对踞,一公一母,单狮高一米八,重一千四百余斤,双狮造型生动逼真,但见其昂首挺胸,前肢一肢支地,一肢踩踏于彩球之上,母狮身下更藏有一幼狮,既显威武又显俏皮。
山门前,一对大红灯笼高挂,更有数丈高杆挂斗两根,直刺苍穹,令整座山门又显出一派巍峨壮观的气象。
穿过山门,山门之后,迎面紧邻着又是一座建筑----凌霄殿。前后建筑之间,留有一段狭窄的空间,往上望,意外发现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拱桥凌空飞架于山门之上的天堂楼与凌霄殿之间,此桥名为登仙桥,是通向天堂楼的唯一通道,这样的建筑真是不寻常。
凌霄殿下为天王殿,内塑的是四大天王。它们都是东岳大帝黄飞虎手下的大将,掌管“风调雨顺”。
院中眼前,是两棵古树,此树为楸树,据考证植于唐代,至今已过千年,依然生命不息。
古朴的楸树从不同角度看去,树干的形状很象不同的动物,据说,若仔细察寻,可以发现十二生肖藏于一树,这样的传说,给千年老树又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回身望去,这才发觉,方才钻过的低矮甬道之上,竟然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戏台。
这座戏台,精美绝伦之处,莫过于三开间的戏台之上,数根台柱之间的三幅整体垂挂木雕:右侧一块为“渔樵”,上面雕有两个人物,一位打鱼的渔夫正在河边下网,河里金色的鲤鱼迎面游来,右一位则是挑着一担柴火的樵夫;左侧的一块为“耕读”,同样也是两个人物,一位农夫肩扛木梨,牵牛下地,另一位少年书生则手捧书本若有所思……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最为出彩的当属中间的一块“八仙庆寿”的木雕,正中雕刻太上老君驾鹤仙游形象把老子的道家无为而至悠然自得的境界表现得惟妙惟肖,其侧右为“仙鹿口衔灵芝,奋蹄紧随”,左为“侍童手捧仙桃,寓意福禄寿三星”,随后左右两侧分别排列着八仙。
三幅木雕画面中除了人物形象外,还大量陪衬着奇花异草,天马祥云、鹿鸣鹤舞、鸟语花香图案。
这些木雕整体采用镂空雕刻法,刀面整洁光滑,工艺玲珑剔透并且雕刻的错落有序,繁而不乱,自然流畅,实为木雕之珍品。
院落中正对着戏台的是一座供观戏的的看亭,其后过金水桥则是位于主殿之前的献亭,听其名,观其形,我们就知道它是陈列祭品,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该亭四周通敞,顶盖为歇山式,内中的藻井斗拱繁杂,构造独特;亭之四角均为蟠龙石柱,造型精湛,或拱躯待发,或回首怒视,或腾于云雾之中,或游于波涛之上,或追鱼,或捕龟,生动逼真,是我国宋、金石雕艺术中的珍品。
献亭的正北是东岳行宫大殿。它是东岳庙的主建筑,为元代所建。重檐歇山顶,殿顶脊兽林立富丽华贵,檐下斗拱密密麻麻,装饰得如朵朵祥云,四周石柱围廊,柱梁上青绿色的彩画,中上红柱与青瓦,相得宜彰。
正殿门前,上方塑着风神榜中的大将雷震子,其下,殿门左右,则立着两尊双目圆睁,色相威言的武士,称为“哼哈二将”,亦称“龙虎将”,从他们各自的嘴形上就能辨别出他们的名字。
殿门之上,额题“东岳天齐”四个遒劲大字。殿门之后,正殿内就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坐像,可惜去的时候,正赶上大年免费,正殿没有开放,竟然不得见其真颜,实在是一大憾事。
东岳庙的祭祀活动常年不断,四下的香客均来此进香,香火始终旺盛。
东岳庙行宫的四周是行宫院,这是一圈下部为窑洞式的拱门,上部加建屋顶形成走廊式的建筑,其环绕于四周,前后左右相通,即为一体。这种风格即为东岳庙独具一格“环形院落”在全国寺院中也甚属罕见。
自古生死相依。
东岳行宫后面是昌衍宫,又名“子孙圣母祠”,也被称为娘娘庙。殿内木制神龛、泥塑主像三尊,为三霄娘娘,传说其执掌人间生育,因此来这里的人多是来求子孙。
在其门口有一箱中堆满了各色的小鞋,有单有双,有左有右,这是因为来这里许愿的香客,走的时候都只会拿走一只小鞋,想要男娃的可拿左脚鞋一只,想要女娃的可拿右脚鞋一只,如愿以偿后则需送一双回来,久而久之,鞋不仅越来越多,也是左右分明。
经过行宫,昌衍宫,就到了清虚院,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是东岳庙的最高点,这里也恰恰是最著名的地狱的入口之处。
步入地狱之门时,光线正好从我身后射来,诡异地将我被着摄影包的身影投射在墙面之上,拍摄下来,意外地发现,竟然是个背生双翼的形象,莫非我那前世正是那雷震子?
出地狱之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下沉式的窑院,这种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制,在庙宇的建筑中十分罕见。
这组建筑的第一层是阴曹,分东曹、西曹。东曹三位判官负责核对勾来的鬼魂,要是没有差错就直接送往地府:西曹三位判官负责审理地狱判上来的案件,查实无误后就要开始实施。
阴曹这一层建筑,四周也有着一圈回廊,其廊下面的梁上大多绘着《封神演义》中的故事。
它位于山巅地平线以下,由三面合围的5孔窑洞组成,正北五孔窑内塑五岳大帝,东西两边列十殿阎君。十八地狱在各殿案前交错罗列,六曹判官各有职守,各狱鬼卒面目狰狞,有的推磨,有的拉锯,有的挖眼,有的割面,有的烧火坑,有的搅油锅,以及刀山、油锅、碾磨等等,个个逼真传神,从第一殿阴阳界至十殿轮回转生,共有塑像140多尊,这些塑像面部表情丰富,身体线条流畅,大小与真人相仿,确实是我国现存寺庙中稀有的一组明代泥塑的佳作。
同样因为过年,各窑洞的大门紧闭,我又偷懒没带可伸缩镜头的小DC,便只能扒着窗洞,透过窗格,一间间地窥探其中的场景,一饱眼福。
这么一座完整庞大的地狱场面,独自置身其中,看着看着,便情不自禁地觉得后背脊梁上阵阵发凉,于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迫不急待地想从地狱之中返回人间了。
就在重返地狱之门之时,一束阳光,透过地狱之门投射进阴曹之中,这样的景象如同那传说中的“接引之光”,难道这是在向我暗示,将面临地狱与天堂间的转换?
果不然,随后的隰县小西天之旅,我真的见识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