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柳江(四川古村镇系列)

标签:
古镇古镇系列国内游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古镇系列 |
我素来对“吃”不感兴趣,在博文中提到吃的内容自然很少,印象中在此篇之前只在两篇中提到,一篇是提到天津的红旗饭庄的美食,一篇是写安徽三河古镇的美食,这次专篇写四川柳江古镇的美食还是第一次。
初到柳江古镇,安顿好住处,想着还没吃饭,就准备随便到街上吃点,填饱肚子就好,出门的时候,习惯性的把相机也带了出来。
冬日的柳江,还是多少有些阴冷,古镇上的人们都点起了炭火围着火盆取暖。
古镇上小吃店还真不少,但心想着这样的天气若是能吃上点热呼呼的东西暖暖身子也好,远远地看到街边一家小吃铺门前的土灶上冒着腾腾的热气,便凑了上去。
铺子里的阿姨热情地招呼我坐下,我询问那炉子上热气腾腾的是什么,阿姨告诉我那是“九大碗”。我这才发现铺子的招牌上就写着特色美食“九大碗”。
好奇这“九大碗”是什么东西,便凑到灶台台前,请阿姨掀开笼屉上的盖子让我见识见识这“九大碗”的模样。
阿姨那热情,真象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给我看让我拍照,还一样一样地给我介绍:这是蛋裹圆,那是咸烧白,这是粉蒸牛肉,那是蒸排骨,这是蒸浑鸭,那是蒸肘子……
架不住阿姨的热情,我点了一个“九大碗”中的主打菜“蛋裹圆”,又点了一份粉蒸牛肉,许是蒸得久了,这蒸菜的味道就是比炒菜入味更深。
特别要介绍一下柳江“九大碗”的主打菜“蛋裹圆”。这道菜有点象我们江南私房菜“蛋皮裹肉”,而在柳江,它又名香碗,镶碗,是洪雅地方菜的代名词,它需要选用上好的猪肉,剁成末,与淀粉、鸡蛋、芹菜、盐、香油等调和,让各种食材的香味充分混合均匀,捏成圆条状后,外表淋上鸡蛋,用蒸的方式烹饪,熟透后取出切成片,趁着热劲吃是味最好的时候,老少皆宜,一直是柳江民间“九大碗”的重头菜。
事实上,这“九大碗”本是四川农村的一种筵席形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叫法,由于每次来吃席的宾客众多,要摆几十桌或者是上百桌,所以,只能摆在屋外的晒坝上,然后用自己家的猪、鸡、鸭和自己种的蔬菜来做食材,因为是流水席用餐的客人多,用餐量大,农村的条件又有限,菜品就不可能多,其烹饪多用蒸、炖、烧的手段,农村又要讨个吉利和丰盛,所以就用“九”个大碗来盛菜。
“九大碗”也并非只有9种菜肴,除了核心菜系之外,还加入了时令蔬菜,最多可达15种菜。我一个人,当然吃不上正宗的全套“九大碗”,好在我吃的那两道菜,也算是其中的精髓了。
吃饱喝足,我继续开始在古镇上转悠,待行至古镇另一头的老街时,发现这里的小吃更加丰富。
凉粉,是四川的特色小吃,可哪都有,但是柳江老街上的这家凉粉店,却不是以其凉粉的色、香、味吸引人,而是以它的铺子吸引人:首先是它的招牌就格外吸引人,红底白字的“万岁凉粉”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屋檐下的“毛主席万岁”的大字标语很好地为“万岁凉粉”做了注释,除此之外,红五星状的纸灯笼,还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的标语,很容易勾引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真是没想到,这偏远古镇上的一个小小凉粉店竟然有如此绝妙的营销创意,佩服啊!
据说这家的凉粉里面放的是柳江最有名的“藤椒油”,自然是份外的麻辣,可惜我的味蕾无福消受,只得作罢。
继续前行,路边的一盘象棋局又吸引了我的注意,不过,吸引我的不是棋而是下棋的一个人。这位老兄,头戴一顶软绒帽,穿着羽绒背心还扎着一条围裙,胳膊上还套着袖套;长相则是大头,胖脸,粗脖,其穿着打扮和长相特别具有喜剧味,一看见他,我就情不自禁地想笑,脑海里第一时间就蹦出来赵本山的那句经典台词“脑袋大脖子粗,不是老板就伙夫”,随手拍了一张照片,也没在意就走了过去。
当我逛了一圈走了回来,发现一家店铺前围了不少游客,老老少少的,甚至还有背着吃奶的娃的,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家卖“锅魁”的店,门前摆着一个用油桶改制的炉子,上面架着一口平板铁锅,炉前的小木凳上放着的一个箩篼里躺着4、5个其貌不扬的“锅魁”。
何为锅魁?你一看照片就明白了,那就是烧饼!只不过四川人发明了夹肉、夹菜、以糖作馅儿的做法,并给它起了个特别的名字“锅魁”。
先前的“九大碗”下肚还没有消化,自然,对这烧饼也无食欲,正欲返身离开,一抬眼,怎么觉得那屋里案板前和面的师傅那么眼熟呢,再定睛一瞅,哎呀,那不正是先前在象棋摊上下棋的那位主吗?他还真是个厨子啊!哎哟,这可真是不得不佩服本山大叔那独到的相人本事了。
这铺子的招牌是“何记千层锅魁”,后来才知道,这东东还是柳江古镇的名小吃。
这位店家我看着就开心,反正也是闲着没事,便在街边坐下,将手中的家伙换上长焦,远远地拍他如何做锅魁:
这店家,干起活来有板有眼,那不是箩篼里还有几个锅魁嘛,人家不急着再做,都知道锅魁可是热的好吃,现吃现做也来得急,人家还是先备馅料--粉蒸牛肉:看着他拌料,放进小笼屉里,送到炉上的热锅里去蒸,最后出锅时就看那颜色,那热腾腾的劲就觉着香。
终于,店家忙活完了备馅的,箩篼里的锅魁也卖完了,开始准备新做一批锅魁了。
店家依然是不紧不慢,有板有眼地干着活:
先通炉子,旺旺火;然后放上平板铁锅,热热锅;转身回到屋里的案板前和好面填妥馅;随后一手托着准备好的面团,一手拿着油罐到炉前,麻溜地给热锅上刷了一层油;一切就绪,手起掌落,一掌一个,一按一碾,先前的面团就变成了饼状;然后一个个将面饼在锅面上摊铺好,下面就要上演好戏了,但见店家双手上下翻飞,左右舞动,那锅面上的面饼就象是变戏法似的来了个三翻六转,直到做到火候均匀,各个面饼皮色微黄而微鼓时,店家移开平板铁锅,将这些面饼用炉钳夹至锅膛内置于侧壁之上,最终以炉中炭火将其烘烤至熟。
这一切,我在镜头里看得是真真的,不知不觉口水都下来了,于是收拾好家伙,三步两步窜了过去,一问有三种馅的:粉蒸牛肉馅的、凉拌三丝馅的、红糖馅的。干脆一样来一个尝尝。
哎呀,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啊。这千层锅魁酥香起层,入口化渣,那粉蒸牛肉馅的味道是麻辣鲜香,而那凉拌三丝馅的则是酥脆爽口,最好吃的当属那红糖馅的,一口下去,溢入口中的红糖是又甜又烫,那感觉让我立时记起儿时,大过年的时候母亲蒸的红糖包子的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