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2013-01-20 21:21:27)
标签:

国内游

旅游

自驾游

分类: 国内游系列

  从内江至安岳的寻佛之路,省道S206因为全线翻新,无论对车,还是对人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段苦旅,不过,与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之路相比可差远了,我们就全当是佛祖对我们寻佛之心的一次考验,或许正是我们的诚心,让我们有了这次惊艳之旅。

  车将要进安岳县城,只见路边一处建筑前车水马龙,人头攒动,香烟缭绕,我们以为是赶上了当地的庙会。这样的民俗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摄影题材,我们停好车一打听,才知道误会了,原来这里并非庙会,而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安岳境内一处著名的石刻造像之地:圆觉洞。

  逢年过节,当地人都有来这里的佛前进香的习惯,于是我们随着进香的人流来到了圆觉洞的大门口。此门名为飞天门,感觉虽然是新修的,却也算得上精美,特别是大门上的众飞天的造型栩栩如生,安岳造像的技艺已初现倪端。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圆觉洞石刻造像并非集中在一个洞窟之中,而是一系列的石窟群,主要集中在景区左侧山坡的峭壁之上。

  沿着山间石阶来到造像区,一片直立的裸露山岩呈现在眼前,隐约可见一个个洞窟镶嵌其间,这片山岩的最外侧,一座线条优美的十三层石刻宝塔突兀于石壁之上,石塔、砖塔随处可见,但立体浮雕于岩石之上的大型佛塔,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甚是稀奇。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层数越高,级别也就越高,通常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佛塔。

  这座十三层石刻佛塔雕刻于唐代,隋唐之前,这种传自于印度的造型被音译为“佛图”、“浮图”、“浮屠”等,至隋唐后翻译家才以“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

  石佛塔旁的是一座巨大的摩崖龛窟,里面的一尊立佛顿时令我眼前一亮:这是一尊净瓶观音造像,它是圆觉洞北宋造像“开大窟造大像”特色的代表“西方三圣”中的其中一尊。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何为“西方三圣”?佛教中将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表无量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观音菩萨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势至菩萨是代表喜舍。

  只见这尊观音菩萨足踏莲台,微微侧身而立,头戴镂空花冠,冠中立一化佛,菩萨面目素净,细眉秀目,一对大耳垂珠挂环,身着宝缯,胸口处与腿部遍饰璎珞缀饰,左臂曲贴于腹部左手提净瓶,右臂上扬及肩右手执柳枝。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石雕的菩萨身高数米,人立于其前,顿时觉得自身的渺小。不过,菩萨虽然高大,却又令人自生亲近之感,只因工匠们将这尊面相方圆的菩萨刻划得眉目之中隐现着大慈大悲的神情,垂眼俯视着身前的芸芸众生,饱含悲天怜人之情。

  观音头后有圆形头光,身后则有外饰火焰纹的椭圆形身光,菩萨身后齐肩处的窟壁上左右各以浮雕石刻飞天一尊,这些飞天披巾着裙,身绕飘带,手饰腕镯,双手捧着供物凌空飞舞于祥云之上,但见身姿轻盈曼妙,衣裙飘曳,令静止的佛龛仿佛也平添了几许动感,正是“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意境。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石刻的飞天,以往所见飞天的形象大多是以壁画的形式出现。在冰冷坚硬的石头上能如此完美地表现出动感十足的飞天,足见安岳工匠的精湛技艺。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整个圆觉洞一共有4尊飞天缀刻于“西方三圣”的左右,另外在净瓶观音身旁还有一尊“善财童子”,只见其头束高髻, 上身袒露, 下身着裙, 双手合十当胸, 右侧身跪于祥云上,格外特别。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西方三圣”各地多是同居一窟,而安岳则是分别凿窟,更应是并排凿窟的布局,却于净瓶观音造像之侧插入一窟,其状若洞,窟龛正壁佛台上端坐着三身佛,两侧佛台之上则分坐着文殊、普贤、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业藏、普觉、圆觉、贤善首、普眼十二尊菩萨,统称为十二圆觉,后人据此称此窟为“圆觉洞”。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洞中表现的是十二圆觉聆听佛祖说法释疑时的场景,气氛显得格外肃穆,但洞中的十二圆觉姿态却是各异,或坐姿或两腿皆盘,或单腿相对而盘,以此掩蔽座台,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十二尊圆觉的衣饰也是精致华美,肌肤质感性很强,让人难以相信它们乃是坚石所雕成。

  仔细看各位圆觉的手印都不同的。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圆觉洞旁的石窟中雕刻的是“西方三圣”中的阿弥陀佛:但见佛祖螺发肉髻,身著双领下垂大衣,左肩哲那环系搭膊牵衣襟,身体微右侧身而立,面向右侧,双目俯视,眉间有白毫相,正中刻摩尼珠顶严,法相庄严,右手仰掌置胸腹间,施说法印,左手则施与愿印,自有佛法无边、威德慑众之气势。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佛祖身后也有椭圆形火焰纹背光、圆形火焰纹头光直达窟顶中央, 头光两旁依稀还饰有散花,雕工着实精美。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阿弥陀佛窟右侧为莲花手观音窟,造像为一尊大势至观音菩萨:只见这尊观音菩萨头戴一顶鎏金花冠,这顶花冠雕刻得特别精致,高耸且饰有镂空花饰,花冠正面还镌刻有一尊小坐佛。菩萨容貌俊秀,慈眉善目,尽显安祥聪睿,端庄圣洁之相;菩萨微左侧身而立,双手交叉腹前,左手抚右手背,右手握着一枝象征圣洁的莲蕾,正是万千信众心目中那慈航普渡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出苦海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这尊大势至菩萨正因为其手执莲花花蕾而被称为莲花手观音,可不要小瞧了其手中的这枝莲花蕾,据说此物重达百斤,却千年不坠,原因则是安岳的能工巧匠,巧妙地镂空了手和花蕾、花枝的空间,然后又将花蕾、花枝的重量受力于袈裟之上,如此神功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圆觉洞北岩上的宋代石刻造像,大都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薄衣贴体,裙带飞扬,大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神韵,安岳的工匠们大胆地打破了中国早期石窟造像中佛、菩萨一律正襟危坐的造像仪轨,使他们走出了虚幻的殿堂,让佛与菩萨世俗化、人性化,把石刻艺术推向了顶峰,获得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效果。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转过山腰上的巨大“龟鹤”二字前的一池碧水,便来到了圆觉洞石刻造像的南岩,这里的石刻多为五代时期的造像,题材中出现了“毗沙门天王”、“地狱经变龛”、“地藏菩萨与十王变”等新内容,这些题材多表现人生前作恶而死后受惩罚的因果报应故事:将恶人打入地狱,使用酷刑让其坦白、诉罪,看那厉鬼眦目咧嘴,无刑不用极致,受刑人痛不欲生,仿佛还能听见其痛苦的呻吟和忏悔,凌惨地场面令观者无不心惊肉跳,不寒而粟。正是这些神鬼怪像的出现,再加上这片摩崖造像区又处于云居山之阴,山上林木茂密成荫,行走其间,总有一丝阴森之感,情不自禁地加快脚步,匆匆观之后离开。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安岳寻佛记之一:圆觉洞中初惊艳
  圆觉洞的宋代佛教造像与以往于西北、中原处所见的佛像全然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真没想到安岳寻佛的第一站就如此令人惊艳,我不由得对此行的后程充满了期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