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有“东西”之西:秋行西山明月湾

标签:
国内游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古镇系列 |
姑苏城外,太湖之滨有东、西二山,皆以“太湖山水、古吴文化、田园野趣、美食休闲”的特色旅游成为长三角地区久困于钢筋城市的人们周末度假的后花园。
秋风起,桔飘香,蟹儿肥,于是约上三五好友,开上车,抛下一切烦心琐事,前往姑苏城外的西山,度上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
我们定的农家乐就在西山的明月湾,这是太湖边地形宛如一钩明月的自然湖湾,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经在此共赏明月,由此得名。
如今的明月湾是苏州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示范区,每年的10-11月这里的农家乐都举办品太湖大闸蟹,去果园橘子采摘,石榴采摘的活动。
沿着湖边,当地的村民建造了一长溜的水上楼阁和水上平台,摆上桌椅,供来此休闲度假的游人,打牌,品茶,用餐,而在这些水上楼台的对面,就是当地村民自己新建的白墙灰瓦,有着鲜明吴地民居特色的小楼,里面客房、卫生间、洗浴设施齐全,可供酒足饭饱的游客在此沈涛而眠。
朋友们来到湖边,不顾行车劳顿,立即泡上一杯苏州名茶碧螺春,摆开了牌阵,开始了战斗,我不善此道,坐着旁观了一会,索然无趣,抬头望向窗外,秋阳西斜,枊影婆娑,远山近水秋意无边,于是取了相机,步出水上渔楼,在渔楼老板的指点下,顺着大路边的一条小巷,穿过一排新建的小楼便走进了其后的村落之中。
待深入其间,这才发现原来村中还真是别有洞天,沿着脚下排列整齐的青石板路走去,石径两边相续出现了一座座古意盎然的高墙深宅。
来之前,便听说,明月湾除了有农家乐,还有一座建于春秋时期的千年古村,没想到我就是这样误打误撞地于一瞬间穿越了千年。
村中保存下来的老宅子多集中在状如棋盘的古巷两侧,或有着精美彩绘与雕饰的门楼,或有着漆色斑驳的大门,或有着门前厚重的长条石……沧海桑田,唯留下这些古物成为历史的印记。
古村中的青石板路几无尘物,在斜阳的辉映下泛着青幽幽的光,人行其上,脚下传来“咚咚”的回响,初以为是在高墙深院下的回声,但走至空旷之处,脚下仍是这般的声响,于是用力猛跺几下,空洞之声确实来自脚下,一位坐在巷口卖桔子的老婆婆用那很难听懂的呢哝吴语向我说着什么,听在耳中勉强能辩出说的好象有“水”字。难道这些石板是架空于流水之上?于是蹲下身来,竖耳细细听去,果不其然,青石板下传来潺潺流水的声响,事后问起渔楼的老板,方知那石板路下面正是这个古村落的排水系统,雨水、山水皆沿其入湖,那可不是新农村的改造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古代工程,当地有民谚道“明湾石板街,雨后着绣鞋”,赞的就是这石板街的排水系统。
村中老宅子中的住家不多,透过洞开的院门,可以依稀看到院中都是块石铺地,院中花草繁盛,特别是几乎家家院中都有几棵枝繁叶茂的桔树,金秋时节,枝头之上黄灿灿的硕果累累,散发着清香,显露着喜气,这正是明月湾素有的“无处不载花,有地皆种桔”的习俗。
从村头的寨门中走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浜,一座名为“明月桥”的清代平板石桥轻盈地横跨于河面之上,而河边最夺人眼球的是一棵树干粗壮,两人不可合围的大樟树,此树据说寿已千年,如今依然葱笼茂盛,华盖如伞,此树已是明月湾古村的标志了。
沿着小河浜前行,发现其河道仍是直通于外太湖,在河浜的尽头便可见有一处拱形水门,旁有水道可供渔船进出,原来这条村中之河仍是用做渔船避风避险的港湾。
拱门下是一条用巨大条石垒筑而成的堤坝,深入湖中数十米,此仍明月湾村的古码头,古时西山孤立于太湖之中,唯有水路可通外界,进出明月湾自然也全靠这座码头,可别小看了这座码头,它由256块金山花岗条石垒成,正是坚如磐石,任凭湖中风吹浪打而巍然百年不动。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吟:“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说的就是今天的明月湾。
站在明月湾的古码头上,面朝太湖,一派大好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正是黄昏日落时,但见湖天之际落日熔金,湖面之上波光鳞鳞,偌大的湖面如同是一盆金水,此等景象仍是我一生所初见,直看得我瞠目结舌;金光荡漾之中,近处岸边秋风拂苇,苇花轻摇,秋意无限,更有远处湖面之上一叶小舟由远及近,珊珊而来,虽是渔州唱晚的意境,可也实在是太过于华贵了吧……
面对这样的山水意境,我早已是看得痴了,痴立湖岸不知时光,终于落日化为最后的余辉,一抹红霞直从天边延续到自己的脚边,染红了的湖面,染红了一切……
将这大好的山水风光,绚烂光影尽收镜头之中,实是心满意足,起身向水边的渔楼走去,那里已然是华灯初上,徐徐秋风之中隐隐飘来阵阵鱼蟹之香和食客们的欢声笑语,不由得脚下奔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