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廊桥记之四:藏匿在山野之中的最美廊桥

标签:
国内游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国内游系列 |
中午时分,我们驾车经西旸镇前往位于泰顺最西部的洲岭。
洲岭是我们此次浙南寻访廊桥之旅的倒数第二站,好的东西总是往后留,这样就不会过早的产生审美疲劳,在洲岭,那里有泰顺境内自然环境最为优美的廊桥“三条桥”和泰顺廊桥中造型最为丰富的“毓文桥”。
泰顺本来就是山区,而洲岭恰又处于浙闽两省交界之处的莽莽大山之中。进出洲岭的公路皆是山路,路面状况虽好,但全是坡度大,弯道急,宽度窄的盘山路,驾车过程中必须死死守住自己一侧以应对突如其来的会车;好在一路上往来车辆不多,特别是少见其他地区那到处乱窜的摩托车,这25公里的山路正好让老车手们过了一把“头文字D”瘾。
按着路牌,我们顺利地到达了“三条桥”所在的富家洋村,不过这座最美的廊桥却还深藏在村旁的不通公路的大山之中,于是我们只能弃车步行,走进一片山林,去寻访那传说中的美丽。
行进间,眼前是绵延无际的苍茫群山,脚下是布满青苔的块石古道,路边是流水潺潺的山涧和青翠茶园,耳畔除了鸟鸣与风声,整个山谷中格外的宁静,尽显浙南山区的原始生态。
虽然是一路下行,但20分钟的路程依然令我们汗湿衣衫,转过一道弯,一座廊桥修长秀美的身影跃入眼帘,那就是传说中的最美的“三条桥”。
居高临下,三条桥的优美身姿和周边的景致尽收眼底:但见一条溪水如温润翠绿的玉带般蜿蜒于林木茂盛的山谷之间,静若处子般的三条桥就凌空横卧在这峡谷溪流之上,灰瓦覆顶,木色斑驳的桥身,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雕琢,在周围原生态的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种朴素、天然、大气之美,正如同一个乡下女子,虽粗布麻衣,但却难掩其“不食人间烟火”般的美丽气质。
藏匿在人迹罕至的山野之中的三条桥,以其自身的质朴之美和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之美,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们费尽心机,爬上山梁,下到溪边,只为寻找一个最合适的角度,用手中的相机构出一幅最美的画面,将这最美的廊桥永久定格。
照片拍了许多,但构图因地势所限,总是不尽人意,索性不拍了,坐在桥下溪边的巨石上,静静地端详着眼前这座遗世独立于旷野之中的美丽廊桥:在黛青色的天幕下,横垮两岸青山之上,势若卧虹的桥身静静地透出一种宁静的灰白色,脚下的一汪碧水淡淡地倒映着它那孤寂的身影,一阵山风拂过水面,便悄然将那身影弄皱了……
此情此景,忽然让我想起了传说中的那首《点绛唇》来: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词中的意境与眼前的景致真是再般配不过了:任人来人往,世事变换,如水东去,唯有这座风雨廊桥吟吟于水边立了千年。
意犹未尽地告别了美丽的三条桥,我们返回公路,继续寻访位于洲岭的另一座廊桥:毓文桥。
毓文桥离三条桥并不远,就在附近的洲边村。
在丝丝细雨中,我们寻寻觅觅来到了洲边村,毓文桥就悄然掩隐在村外的一大片浓密的古樟树下。
先前,三条桥的美,是一种遗世独立的气质美,而毓文桥的美,则是一种与世和谐的韵味美。
毓文桥的造型很美:桥身是一座半月形的石砌拱桥,如虹似月,桥上的木制廊屋是一座四翼角高翘,屋脊正中坐有葫芦顶的三层重檐楼阁,平中忽现突兀,如此造型可谓别具匠心,再加上桥身上做工精美的木格拼花桥栏,宛如一座江南园林中的楼阁亭廊;若登高而望,又见其廊屋之顶恰似一片楼阁林立,殿宇轩昂,造型丰富,气势不凡。
毓文桥的环境很美:桥位于村外的两山之间,一条奔涌溪流于山间穿过,桥便横跨于这山间溪水之上,连接着一条通往山林深处的卵石铺就的古道,桥前桥后,溪水两岸都是原生的郁郁葱葱的高大古树,繁枝茂叶将桥身掩映在一片绿意之中,廊檐之下一盏盏高悬的大红灯笼,恰与这片绿意辉映成趣;桥头一侧更有一座古庙,庙中供桌上烛光摇曳,香炉中青烟缭绕……,眼前一切无不散发着一阵阵的清幽古意。
毓文桥的美是全方位的,无论你是在桥下的溪边仰望上面桥身的石拱,还是在桥前桥后平视它廊屋的造型,还是从山之高处俯视廊屋之顶的飞檐,都会给你一种美的感受,特别是配上桥边的古树、古道、古庙,整座廊桥就恰到好处地组合成一幅精美的山水画……
山中的雨,越下越大,索性不急着走了,坐在桥廊之中的长条木凳之上,倚着拼花的桥栏,聆听外面雨打廊檐的淅沥之声,还有那桥下涧中溪水奔流的哗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