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行:大水井,藏匿于大山深处的古老庄园

标签:
自驾游旅游古镇古镇系列 |
分类: 国内游系列 |
一大早便驾车离开利川,沿着G318国道继续西行,在1660公里处,我望见了标识着“大水井”三个字的指路牌,那就是我此次鄂西之行的第二站。
大水井确实是跟一口井有关,但它又确实不是一口井,而是一处建于清代与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位于鄂西大山深处的利川市柏杨坝镇水井村。
前往大水井的公路是一条刚修过的湖北利川至重庆奉节的S249,这是一条很漂亮的山区公路,沿途景色格外壮观:
随着曲折山路的不断攀升,至公路的最高点时,车载高度计的海拔已经显示为1500米了;驻车山顶,初升的阳光格外的明媚,空气中弥漫着初夏的气息,在这里可以望得很远,一座更为高大的山形横亘在远方,如同一面超宽幅的屏风,绵延不见尽头,而在我和它之间是一条云雾缭绕、宽大而深陷的谷地,谷地中不是常见的平原或盆地,而是一座座相同走向的山脉,其间隐约可见蜿蜒攀升的山间公路和零星点缀在山巅之上的村落,这些山脉若搁在我们江南的平原之上,定是高大无比,但在这里却只能匍伏在我的脚下,如同盆中之景。
形成如此景观的原因皆因利川正位于一条巨大的地质断裂带上,强烈的上升和下陷造成的断裂,使这一地区成了一个四面悬崖的高山孤岛,而柏杨坝镇则正处于这个断裂带的核心区,海拔2000余米的寒池山的脚下。
有谁能想到,就是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之中竟然藏匿着一座规模庞大的古老庄园呢?
水井村位于公路的一个下坡处,小心地在村边一处廊亭边的坡道上停好车。转身便可望见隔着公路边的一畦绿意盎然的菜田,座落着一片灰瓦覆顶,墙色黄白,外观带有些西式风格的建筑群,在其后绿色葱融山岭的衬托下格外的醒目,那更是“大水井”的李氏庄园。
借着购票之暇,立于大门处观察庄园四围的景致,但见整座庄园背靠高岭,前面河谷,远对群峰,特别是庄门位置,与众不同,并不是与主建筑一样居正中朝北,却偏建正屋中轴线之东北一隅,庄门力求正对远山及当地龙桥河汇入长江处的“龙口”,据说乃是有“龙跃大海”之意,真正做到了堪舆讲究,实属风水宝地。
正欲进门之际,却演绎了一出小花絮,但见门内走出一位身材清瘦,架着副眼镜的小伙子,来到庄门前立着的一对青石狮子面前,两手一伸,竟将其中一头石狮环抱而起,并欲迈步进门,此景惊得我目瞪口呆,疑是遇见天人,门前卖票的小姑娘见我脸上那无比震惊的表情,已是笑得花枝乱颤,“那是假的,拍戏用的……”假的?我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了头脑,“师傅,帮忙搭把手……”小伙子看上去一人之力还是不足,向我求援,我完全是下意思地出手相助,猛一使力,方觉手中轻飘飘的,且差一点把那石狮掀翻了过去,此时方才明白,这石狮原是用泡沫材料做的拍戏道具。
宽敞的前院,地面全是用规格统一的大块青石铺就,朝北的院围是一条西式满是宝瓶的围栏,下方则是以块块方石垒成院坝的护墙。
前院的正中是一座西式风格显著的两层石质主体建筑,那饰着顶花的欧式楼柱,那弧形的饰花廊檐,两厢那横贯东西的走廊和那精致的西式走廊栏杆,在那个年代,在相对封闭的鄂西大山之中,上述一切绝对是标新立异,夺人眼球;主体建筑的正门却是中规中矩的中式门洞,而主体建筑的两侧的厢房却又是当地典型土家吊脚楼式的木质建筑,这种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建筑风格,不仅新颖,也显得相得益彰。
踏上十余级的条石台阶,进入正门。正门内的建筑层层递进,并应着地势逐级升高,前厅、中堂及后堂之间均以天井相隔,檐下均以狭长的甬道联结,楼廊迂回,四通八达,确保了下雨天,走到庄园每个房间都不会湿脚;园中的一切都布置得有条不紊,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若是不熟悉地形的外人冒然入内,怕是轻易便迷失了方向,这不,时至今日,一人独自参观的我,便数次转了向,转了个圈又回到了原地。
高大的中堂内许是拍戏时的场景,被布置成了喜堂,雕花的太师椅、水墨屏风、宝瓶橱架依然可以想象当年的排场,中堂内高悬着一块“乡帮同寿”的金字大匾,虽已漆色斑驳,但却依然夺目。
中堂的右侧为花厅,精雕细刻,营造讲究,天井中的一座石栏水池,既有聚四方肥水不外流之意,也有防火之功用;左侧为帐房,内中天井粉壁之上一个一米见方的正楷“忍”字,也是笔力遒劲。
如今庄园内的廊前阶下都长满了青苔小草,虽显败落之相,但却也格外幽静。
与主楼相连的两侧建筑均为木制,其风格与主楼迥异,木架木壁,古朴曲雅,是传统的土家建筑风格,特别是园中的那座走马转角楼,更是以土家族特有的形式建造,楼上的房梁的承重方式尤为特殊,或是一柱架六梁,甚至是一柱架九梁,放眼瞧去俨然梁栋连云之势。
只有亲身在庄园中走上一遭,再居高而望一下,你才能充分体会到“整个庄园24个天井,174间房屋,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这些干巴巴数字的实际意义
在庄园的东侧,走过百米的田间小路,就可来到李氏宗祠,它与庄园共同构筑组成了大水井古建筑群的主体。
宗祠的入口并不起眼,墙皮斑驳的粉墙上就是一四四方方的小门洞,但穿过门洞,走进其内,这才发现原来里面竟是另有一番天地。
前殿、后殿分别与左右两厢通连,有不少房间排列于左右厢中,曾做为族长住房、帐房、仓库等,其中左厢中设有一“讲理堂”,相当于今天的法庭。在堂前,连接两侧走廊的过道正中,地面上镶嵌着一块巨石,此石被称为“过失桥”。昔时,触犯了李氏族法的人就得跪在此,聆听族长的训斥与责罚。若是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这块巨石的左下角和右上角各被切去了一角,那其实代表着阴阳与生死,右上角为生门,判生者便会从右上角放归,左下角为死门,判死者则会从左下角带走处死。
中殿是拜殿,殿柱上到处可见李氏的族规与家训,其左右两外侧壁下,各有大石板建成的水池一口,左壁书一大大的“忍”字;右壁书一大大的“耐”字,彰显着封建家族所崇尚的儒家思想。
后殿檐下高挂“魁山堂”的匾额,黑底金字,肃穆大方,廊下的梁枋上雕刻着“三星高照”、“大舜耕田”等与渔樵耕读相关的图案,工艺精湛,各中人物、动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宗祠中的三座大殿都是砖木结构,座座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不由得令人连连赞叹。
走出中山门,这才发现宗祠的前方原来是一壁用巨大条石砌成的城墙,探身往外看去,竟然高达数米,墙头上半人高的护墙上还密布着方形的枪炮眼;再向宗祠的两侧望去,发现这一壁护墙竟是延伸至宗祠两侧的山上,有些地段的护墙之上还以瓦屋覆盖,人守其中可不惧风雨;如果从山下远处望来,整座宗祠俨然一座城墙高筑,易守难攻的城堡巍然矗立于莽莽大山之中。
在祠堂外东侧一不起眼的偏房中,有一方极小的出口与外暗连,下面的出口处则是一扇厚实的木门,门外一条石阶小径通向山下,小径周围皆以巨大的条石砌起了高高的围墙。
由此下石阶72步,可见高墙之下有一口方井,据说井中之水甘洌,四季不枯。这口水井原在墙外,民国十九年,川军贺国强千余人进攻李氏宗祠,李氏据险相抗,相持三个月不下。后来,贺国强采用围祠断水策略,方使李氏妥协。事平后,当时的族长李盖五吸取教训,亡羊补牢,扩建围墙,将这口关乎生死的水井包入墙内,并在墙外亲书“大水井”三字,这便是李氏家族的庄园与宗祠建筑群被称为“大水井”的由来。
昔日繁华至极的庄园,如今已是人去楼空,而曾经固若金汤的宗祠城堡也是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但大水井,这片藏匿于大山深处的古老建筑群始终默默地守望着身前的这方山水,等待着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诉其见证过的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