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余秋雨说过“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但离开了西江,我们还是去了郎德,因为相比已经商业化的西江,郎德如今依然质朴。
沿着美丽的巴拉河旁的公路,很快便来到了郎德路口,路边的寨子是朗德下寨,我们要去寻访的郎德上寨还要拐下公路沿着一条村道向山中驶去。
还未正式进入郎德上寨之前,仅仅在车上观望,便会为它的风情着迷:四周群山环绕,山上绿荫浓郁,一片造型独特的吊脚楼依山而筑,寨前一条清溪缓流,溪上一座风雨桥横卧,溪边水车成行,溪滩上垛草林立……眼前的一切都令我们在一瞬间开始恍惚起来,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立在通向寨子的一条块石铺就的花街前,下车时兴冲冲的脚步,一时间因为胆怯而停了下来,因为我发现花街上隔一段距离就摆放着一张木制的小方桌,上面也早已放置好了酒壶与酒碗,细细数去,从公路到上方的寨门楼,不多不少,正好12张桌,12壶酒,惨,我们亲身遇到了传说中的苗家设置的迎客拦路酒卡。

苗家礼俗中的“拦路酒”,按规矩,进寨门前,设迎客拦路酒卡,多达12道。每道酒卡,在路中间放一张方桌,两边站着几个身着盛装的苗族男女青年,提壶端杯,向客人敬酒,每道两土碗,表示福寿双全。最后一道酒卡是进寨门时,土碗换成了大牛角。如此一路想满饮进寨者,非“海量”莫能。不过不善饮酒的客人也不必担心,只要你双手背在身后,弯腰用唇轻触酒杯即离,并有礼貌地说一声“兜社莫”(苗语“谢谢你”)就可以“过关”了。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

当然,时下在作为全国第一个民俗风情村寨游览地的郎德上寨,这套苗家礼俗,更多地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欢庆的表演仪式,不过,在西江苗寨被灌下三大碗米酒的经历,还是让我对眼前的阵势心生胆怯,这可不是三碗,而是24碗啊。
好在郎德上寨有五条这样的花街通向寨中,我绕过这设有拦路酒的北门,选择了没人把守的西门走进了寨中。

许是寨中的人都去了北门迎接旅游团了,整个寨中空荡荡的,少见人影,只有一只老母鸡带着几只小鸡在寨子里昂然踱步,与热闹的西江苗寨比起来,这里有着我们渴望的那份原始与宁静。




寨子里值得细细品味的,首先是一座座吊脚木楼,大多为典型的三层结构,一层养猪牛,二层住人,三层堆放粮食及杂物,屋檐下悬挂着玉米辣椒,色彩鲜明,生趣盎然。

顺着寨子上的小径,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寨子的中心的一片空场上,这里是郎德上寨寨中最有特色的芦笙场。站在稍高一点的地方,俯瞰脚下的芦笙场,只见场子中心的地面上是用卵石铺就的仿古代苗家铜鼓面太阳纹的图案,周边以卵石和料石砌成十二道光芒,两头,更有以卵石与水泥镶嵌而成的两匹骏马的图案,场地中心高耸着一杆刀山架。

这杆刀山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以前,总是听说,“上刀山,下火海”,这回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传说中的刀山,站在那直刺苍穹的刀山架下,望着那一排排刀口锋利的利刃,脑海里想象着苗家勇士赤脚踩着刀刃攀爬刀山的情景,心中好生敬畏。

一阵清脆的金属撞击声音,从巷子中传来。转头望去,两位身着苗家传统盛装的苗家妇女挎着竹篮走了过来,她们身上长裙的下摆长及脚面,西江与郎德一带的苗族,其传统的服饰就是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



这些苗家妇女的长裙上下垂的每一片小摆褶上都绣着精美的图案或花纹,苗家的女孩从七、八岁后就开始学习刺绣,成年了每一个人都是刺绣的好手,刺绣也成为苗家女子美化生活的不可缺少的技艺,她们随身挎着的竹篮里放的全是自己手工的刺绣,件件都称得上艺术品,让凡是来此的城里女人们爱不释手,自叹不如。



或许,只有生活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大山之中的热爱生活的民族才会如此巧手装点生活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