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洪江影记:千年古城的静夜与雨巷(湖南古村镇系列)
标签:
自驾游旅游古镇系列古镇 |
分类: 古镇系列 |
有许多理由足以让我选择专程来一趟偏安于湘西南的洪江:
它那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历经千年。
它那曾经的显赫地位: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湘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近代又素有“湘西明珠”、“湘西小南京”、“湘西小重庆”、“西南大都会”的美称。
最重要的,也是最吸引我的则是洪江古商城至今仍保存完好,诸如窨子屋、寺院、镖局、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报社、烟馆等一应俱全,一共380多栋,堪称标本的明清古建筑。
于是,在一个初春的夜晚,我悄然站在了洪江古商城的街口,细细地端详起这座历经千年风雨古城的容颜,却因那迷离的夜色,怎么也无法将她看个真切,只有那街口牌坊上高悬的大红灯笼发出的一抹暗暗的红光,在向世人展示着她那依然雍容典雅的神韵。

曾几何时,这个点上,伴随着夜色的浓郁,古商城内那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繁华大戏正上演至最高潮:各色的酒楼、茶肆、烟馆、客栈,灯火通明;戏台上演着的戏码,通宵达旦;巷子中那泛着脂粉气息的红灯笼,摇曳中映着一张张如花似玉的笑脸;淡淡的烟土雾气、浓浓的酒香,还有那软软的小曲声,弥漫于整个商城之中……
今夜的洪江却是如此的寂落,没有了通明的灯火,没有了摩肩接踵的人流,没有了大戏,也没有了小曲,有的只是匆匆而过的路人,那踩踏在曲折悠长巷中青石板上的清脆脚步声,还有那巷子深处被惊扰的狗儿,那急促狂乱的吠声……

于惨淡路灯的映照下,巷中的青石板上泛起一层青白的光,而墙皮斑驳的高墙则在那青石巷中投下长长的影子,唯有门头上的红灯笼,还有那大门两侧的大红春联,那在暗色中被灯光映照的一抹红被反衬得格外的艳丽……




我在寂静无人的古城中,随意行走,用镜头追逐着那暗夜中的光影,好不自在;行走在两侧高墙伫立的绵长巷子中,仿佛已然进入了一条深邃的时间长廊,尽头就是古城的前世;就在追寻着古城往昔的同时,身边的时光却也在悄然流逝,不知不觉中,古城中的夜,已然深了……



“关好门窗,小心火烛……”,忽然,从身后的巷子口传来巡更人那刻意拉长的吆喝声,一位中年人敲着梆子,缓缓地从我身前走过,随即消失在对面的巷子中,只留下那长长的吆喝声,在巷子中久久回荡,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声音,我们这一辈人只有在老电影中才见过,听过,一时间,我竟然看得,听得有些痴了……一时间,仿佛真的来到了古城的前世……

回到客栈,我的心并没有随着古城的夜而沉静,胡思乱想着:若在平时,最是讨厌下雨的我,此时此刻在洪江却盼着来一场春雨,更盼着雨中的一朵丁香,闯入梦境之中……
这个春天的湘西竟然真的多雨。
一大早便被窗外滴滴嗒嗒清脆的雨声惊醒,这场不期而遇的春雨正合了我的意。窗外那份湿润,给我带来的正是沈从文笔下的感觉“天时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这正是我追求的拍片环境,雨中洪江的气氛让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来,这样的天,这样的城,最适合出现那朵丁香。
这一次来洪江可谓是有备而来,从四川带来了一把大红的产自泸州分水岭的纯手工打造的油纸伞,又从广东邀约来了一位正宗的湘妹子“小样”来客串模特。

“小样”不愧是正宗的湘女,更不愧是我们中文系的才女,熟读过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的她,更是特意穿来了一件白色的胸前绣着一片花的麻制的中式小褂,这身打扮恰如其份地应了沈从文在《沅陵的人》中对湘西妇女的描写:“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朴素,……无一不在胸前……绣上一片花,且差不多每个人都是别出心裁,把它处置得十分美观,不拘写实或抽象的花朵,总那么妥帖而雅相。在轻烟细雨里,一个外来人眼见到这种情形,必不免在赞美中轻轻叹息……”

带着油纸伞,带着“小样”,再一次走进雨中的洪江古商城,这一次,昨夜的春雨洗尽了铅华,古城终于露出了她的真颜:
古商城里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巧妙地利用了前低后高的自然地形,创造了参差错落、丰富多变的建筑环境景观,更是形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的格局。

古城中那被雨水浸得发亮的青石板路,那高低错落有致的石阶,那墙皮斑驳尽显沧桑的的高墙,那遍布青泥略显落寞的太平缸,那风格独特的“窨子屋”,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她那虽历经风雨,但依然犹存的余韵与照人的光彩。

至于古城中随处可见的那一间间老商号、古作坊,更是在向我们展示着她曾经拥有的商道辉煌。




建于明末清初的窨子屋是洪江古商城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这些粉墙黛瓦的老屋,多是三进三层或两进两层,整体建筑飞檐翘角,面阔门敞;满城尽是窨子屋,无论是从高处看,还是从低处看,整座古城中的建筑近乎屋檐连着屋檐,高墙贴着高墙,蜿蜒的青石板和错落的石阶相连,兼具着徽派建筑的风格和沅湘本土的特色,更令整座商城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站在老屋前的窄巷里,站在院中天井里,仰望那高大的院墙和那高大的天井,自然便会感受到古商城所蕴涵着的一种天高地阔的豪气。

这些老屋从外表看来,除了高大,并不起眼,但一旦推开不大却很厚重的院门,里面的装饰却是极尽工匠之能事,而在我眼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家家户户都有用的青石板镶成的太平缸,不仅每面精心雕有诗词和花鸟虫鱼,更有将“鱼龙变化”这样寓含了哲理的词刻在了上面,被洪江商人世代奉为经商创业的秘诀。


在洪江让人无法忘怀的还有那些令人备感局促的高墙:在其砖砌石垒之外,总是要抹上一层泥灰的,而泥灰在历经雨打风吹之后总会剥离,于是过一些年人们总得再其上又抹上一层,于是年复一年,墙上的灰泥便成了层层叠叠,包裹着永恒的砖石,也包裹了流逝的岁月……
带来的红色的油纸伞成了古城中最出彩的物件,而有着婉约美的“小样”也成了那天古城中唯一的模特,来自各地的影友,不论男女,不论老少,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解,用相机诠释着戴望舒《雨巷》中的意境: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带走了古城的影像,却留下了对千年古城的无限眷恋与神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