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上天,年画上墙:探访山东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山东篇)
(2011-09-06 15:21:45)
标签:
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国内游系列 |
一个城市同时拥有两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恐怕非山东省的潍坊市莫属了;而一个村庄能同时因两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的,恐怕唯有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村了。
杨家埠所在地,今为潍坊市寒亭区,历史悠久。寒亭原名潍县,古为寒国,为夏朝寒浞所建。隋、唐、宋、元属潍州,后又改称潍县。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寒浞定都,少康复国的传说与故事皆出于斯。“建安七子”之孔融、徐干,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都在此留下过足迹。
杨家埠的木版年画与风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历朝历代,独树一帜,如今又双双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享誉海内外。
又到了一个北国草长莺飞的时节,按照既定的旅行计划,我再一次驾车上路,千里走单骑前往远在山东半岛,渤海之滨的潍坊市。
从高速公路上下来时已是午后,见时间不早,我也顾不上长途奔波的车马劳顿和腹中的辘辘饥肠,便径直驾车赶往此行的唯一目的地:座落于潍坊城外三十里的杨家埠村。
风筝上天
虽然杨家埠在全国很有名气,但在新版城际通上竟然没有标注,真是可气。(事后才知道,大家常说杨家埠村的准确地名应是山东潍坊寒亭区西杨家埠)
不过在几位热心市民的指点下,我终于驶进了丰华路边一片被高大挺拔的杨树林包围的小村庄。
午后的村庄,格外地安静,初夏的骄阳透过绿杨那高高的树梢投射在空空荡荡的村道上,留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驱车缓缓行驶在这不见一人的村道上,道路两边都是一水的灰砖碧瓦的农家院落,一时间,我也无法判定这里是不是就是杨家埠了。正东张西望着,忽然眼前一亮,远处一家农家院门前的大树上飘飘悠悠地挂着一串五彩缤纷的东西,定睛看去,那挂着的正是几只美丽的风筝。
见到风筝,想来这里就应该是这里了,脚下的油门轻踩,爱车欢快地响应着,疾驰过村道的尽头,驶上了一条宽阔的马路。
一上主路,顿时,我便被眼前的场面给震住了,但见大马路两边又是一水的明清时期北方民居风格的仿古建筑,而建筑群中一字排开的店面则几乎全是风筝和年画作坊,足有一公里长,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满了色彩艳丽、造型别致的风筝;门扇上、窗户玻璃上则贴满了古朴的年画,恰如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将车停在路边,随便走进一家风筝店,就好象是进入了一个风情浓郁、内容丰富的北方民间艺术宝库,只见店里的墙上和屋顶上挂满了大大小小、造型精美、色彩绚丽,做工精细的各色风筝:有常见的蝴蝶、蜻蜓等昆虫造型,有燕子、雄鹰等飞禽造型,有老虎、小狗等走兽的造型,有金鱼、螃蟹等水生物造型,还有传统关公,哪吒、孙悟空等人物形象造型,当然,更有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的暴龙、奥特曼、米格飞机等时尚造型;柜台上则摆满了山东各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有与无锡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张”齐名的高密泥塑;有造型多样,风格多变,色调淳朴,轻巧实用,呈现出清新朴拙的民俗风情的鲁南布艺,其中以刺绣精美的头巾、香袋、扇袋、荷包、手帕为多;而造型憨厚质朴的各种布艺老虎,毛驴等小动物更是惹人喜爱。
这里的商家,特别是风筝店,几乎都是同样的经营模式:前为店面,后为制作车间,中间用透明的大玻璃隔断,风筝扎制者就在后面如现场表演般完成着各种风筝的制作,而来店里选购的顾客则可以清楚地目睹传统手工风筝的每一道制作工序。如果来得凑巧,你还可以现场买到刚刚扎制好的心仪的风筝,并立刻现场放飞,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乐趣啊。
我在柜台前拿着小得只有手掌大小的沙燕风筝和手指长短的四大美女风筝爱不释手,店员告诉我:“杨家埠的风筝是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妙”,我听罢便指着墙上五只绘制精美的蝴蝶风筝问店员是否能飞起来,店员笑着回答我:不能飞,“不能飞,那还叫什么风筝?”我诧异于这样的答案,店员急忙给我解释:杨家埠的风筝最大的特点就是“挂在墙上是年画,飞到天上是风筝”,所以这几年,杨家埠的风筝制作艺人,除了开发传统的“一级风起飞,五级风不折”的可放飞的风筝外,还着重开发了许多结合木板年画半印制和半绘制艺术的观赏风筝,如同我刚才指的那批风筝就是这类观赏风筝,它们能吸引我的眼球恐怕正是其比一般的风筝具有更为精细巧密的扎工和层次丰富、色彩艳丽的年画彩绘艺术了。更为巧妙的是如今杨家埠制作的风筝,无论是会飞的风筝还是不会飞的观赏风筝,大部分都是可拆卸再拼装的,无形之中就缩小了风筝的体积,从而大大方便了远道购买风筝客人的携带和运输。
俗话说:走过路过不能错过。既然来到了号称“世界风筝之都”的杨家埠,不买它些最正宗的风筝岂不是有些说不过去,于是与店员好一番舌枪唇剑的斗智,最后的结果当然还是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的:我满意地望着柜台上相中的高高一堆风筝,店员满意地点着手中不薄的一叠人民币。
当我从风筝店中满载而出时,抬头见那空中的日头已渐偏西,心中好不着急,生怕耽误了参观民间艺术大观园的正事,于是急急忙来到位于渤海路正中央的民间艺术大观园的大门前,停好车一打听,还好,离关门时间尚早,这才把提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放回了肚中。
眼前的这座民间艺术大观园是一座风格独特的仿古明清四合院式的建筑,与周边仿古商业街的环境浑然一体。
宽大的门楼前,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灰砖碧瓦的院墙上,独具特色的年年有“鱼”的年画图案;两扇乌漆大门上,那威严的大门神,雕工精美的福禄祷照壁,尽显出浓浓的古老而又纯朴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我的镜头。
走进深静而错落有致的农家大院般的大观园,我立时发现,无论是在飞檐画栋之上,还是在门墙影壁之间,年画与风筝的影子可谓无处不在。
顺着白墙之上画的一条巨型蜈蚣风筝的指引,我很快便来到了位于大观园一角的“杨家埠风筝博物馆”。这里展出了在流派纷呈的中国风筝家族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的杨家埠派各种代表性的风筝,有串式、立体、软翅、硬翅、自由等六大系列。有一个展室展出的是一些著名风筝艺人的作品,既有已过世的“风筝王”杨同科的遗作,也有他的后人的获奖作品。杨同科是杨家埠风筝的代表人物之一,扎制龙头蜈蚣风筝是他的绝活。1986年杨同科老先生制作了一只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全长350米,放飞时需要三根缆绳,并由一辆解放牌卡车和两辆吉普车牵引,真是不可思异。
在大观园中有一个“十八女子风筝作坊”,其本是杨家埠风筝厂的一部分,作坊集风筝扎制、现场表演与民俗展示于一体。
在作坊的表演间里,风筝制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被完美地展现出来:这里的风筝全部由女工手工制作,一个风筝的制作要经过扎、糊、绘、放四道工序给,同时杨家埠的风筝在扎制上,要求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在绘画上,要求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果然,在女工们的巧手之下,原本是枯燥的竹条很快扎成了骨架,糊上蒙纸,再经过女工们妙笔生花般地绘制后,一只只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风筝便完成了,看得我不住地啧啧称奇。
走出作坊,眼前便是一片空旷的风筝放飞场。青青草地之上,一对穿着时尚的青年男女正在放飞着一只脱着两条长长尾翼的三角型风筝。但见蓝天之上,彩鸢翩翩随风舞,地面之上一根银线随手牵。此情此景,正应了邓拓的那首风筝诗:
鸢飞蝶舞喜翩翩,
远近随心一线牵。
如此时光如此地,
春风送你上青天。
资料:山东长串风筝
山东风筝历史也很久远,其中以潍县为最(现潍坊市)。
《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到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年画上墙
兰荷菊梅开满墙,
满屋似闻花芬芳。
引来燕雀檐前闹,
直冲屋里抖翅膀。
这首咏年画的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节将至,家家户户挂年画的景象。
年画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送旧迎新的活动而产生的。早在尧舜时期,年画就已出现了。至今,信守传统的中国人,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每年春节还都保有着张贴年画的习惯。
杨家埠村的木版年画与风筝一样,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其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可谓是三足鼎立,并称中国民间三大木版画。
作为中国黄河流域地道的农民画,杨家埠木版年画取材于民间,喜庆吉祥是其主题;至于其体裁形式则是广泛多样,就我徜佯在大观园内各处的亲眼所见,从大门上的日月武门神、门内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门上的美人条、金童子,一直到房间内的中堂、炕头画,窗户两旁的月光画,乃至院内牛棚禽圈上的栏门坎,粮囤上几乎都有专用的年画张贴,真呆谓是无处不及、无所不有,这些富有装饰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年画,与金粉对联和大红灯笼一起,自然就把一个个农家院落,里里外外打扮装饰得节意浓浓、喜气洋洋的。
大观园中的农家乐恐怕是最能体现原汁原味的山东农家生活的地方了。
当我迈步走进茅草覆顶的农家小屋,但见房内的墙上张贴着古色古香、乡士味浓厚的木版年画,窗棱上张贴着各种喜庆吉祥的剪纸窗花,坑头、桌几上摆放着日常生活用品,如枣木梳装匣子、虎头枕头、蓝底白花的土布被褥,甚至是大门后那黑漆漆的土陶水缸,以及大门边那形状独特的狗洞都让我感到那样的新鲜。要是有时间,一定在大观园里参加一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随农家俗”民风民俗游,说不定还能艳福不浅,客串一把“喜宴”上的新郎官呢。
不过,此时此地,我的兴致还是集中在那历史悠久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上了。
在木板年画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我详尽地了解到杨家埠年画的历史、风格、特色及制作工艺。在欣赏馆藏不同时期的杨家埠年画作品,我发现传统的年画藏品中最多的就是关于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内容;而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之类的内容以及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之类的内容则更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至于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之类,以及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之类也是常见。而新时期,特别是解放后的年画藏品内容则是丰富多了,时代特点则更加鲜明,如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北京奥运、宣传神州飞船的年画等等。“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这恐怕是对杨家埠年画内容的最好写照。
所有的年画藏品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门神画,他们能勾起我对许多往事的记忆。
小时候,每逢过年,家里的老宅的大门上爷爷都会贴门神,我胆子小,见到那门上凶巴巴的门神,我就躲,不肯进门。爷爷就抱着我,指着门神告诉我:乖宝不用怕啊,那门上的两个人是爷爷请来保护咱们家的,是好人。他们俩可是天底下最最厉害的武将,一个叫秦叔宝、另外一个叫胡敬德,有了他们两个给咱们把门,什么坏人啊,小鬼啊都进不来了,乖宝就可以安心睡觉啦……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每贴一次门神就意味着我又长大了一岁,我始终只记住了爷爷的话,那门上的两个人是好人。我从来就没去想过,那两个人为什么会在门上,真到今天,在杨家埠我才总算弄明白了门神的来历与传说:相传,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之门神”。到了唐代,便由真人秦叔宝、胡敬德出来代替假设中的神荼、郁垒了。据《三教搜神大全》称:“户神,唐秦叔宝、胡敬德二将军也。”又据传说:“唐太宗不豫,寝门外鬼魅呼号,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奏曰:‘愿同胡敬德戍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事。固命画工绘二人之像于门,邪崇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出了博物馆,我一个人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木版年画作坊。虽然只有我这一位参观者,且时间已近下班,但在作坊内一位60多岁的民间老艺人见我对木版年画很感兴趣,又听说我的家乡在江苏(那里有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还是兴致很高地给我现场表演了雕刻木版的绝活,同时在他的指导下一位年轻的印刷技师则运用传统的套印技法,先用线板构出轮廓,再套印上红、绿、黄、紫、蓝等不同颜色,不一会一张构图饱满,颜色浓艳抢眼,画面形象概括而夸张,人物“壮实”的童子图便呈现在我的眼前,充分再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600余年的传承工艺与艺术风格,我欣然买下了这幅新出炉的作品。
我告诉老师傅,我曾在福建的连城四堡亲手试过传统的雕板印刷。“我们这也可以让你亲手制作你喜欢的年画啊,有机会,一定来试试,我手把手地教你,那才有意思”,老艺人的一番话,又说得我心里直痒痒,可惜时间不早了,不然,我一定也亲自DIY一把。
老艺人告诉我:“在杨家埠,年画生产都是以家庭作坊为主。一家作坊就打出一个画店的牌号,画店世代相传,名号永久不变。这些画店作坊的家庭成员,从老到少均各具其长,要么画,要么刻,要么印,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的也不少。所以说,在杨家埠,家家都是画店,人人都是画师。”这里“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传统,终使得杨家埠木版年画这门艺术得以传承至今。
这可正是“风筝上天方知天上大事,年画上墙才晓人间轮回。”
Tips
吃:在杨家埠大观园旁的巷子里有一家店名的“杨家埠客栈”的鲁菜馆,不仅可以吃到原滋原味的山东菜,还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北方明清风格的四合院。
住:可以返回潍坊市住。
周边的景点:特别推荐位于潍城区胡家牌坊街的十笏园。
十笏园为中国北方园林建筑。建于清光绪11年代(1885年),又名丁家花园。因占地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故名。
十笏园面积虽小,但由于设计精巧,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园中楼台亭榭,假山池塘、客房书斋、曲桥回廊等建筑无不玲珑精美,共34处,房间67间,紧凑而不拥挤,身临其境,如在画中,给人一种布局严谨、一步一景的感觉,体现出北方建筑的特色。十笏园以布局新巧、匠心独运誉冠北国小园之首,中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他的著作《说园》中赞誉说:“潍坊十笏园、清水一池、轩榭浮波……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 整个园林疏密有致、错落相间,集我国南北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