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8年6月7日,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距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62天。
早早的,吃过粽子,便集合好人马,装好粮草,我们一行四人共乘一台北京JEEP,从哈尔滨出发,开始了此次“东北之东北边境自驾之旅”。
我们沿着哈同公路,一路向东急驰而行,也许是端午小长假期的第一天,高速上的车辆并不多,我们的车速可以跑到130。
我们今天的终极目标是黑龙江省抚远县。从哈尔滨到抚远的驾驶距离不短,为了避免第一天的旅程过于单调,我特意将黑龙江与松花江汇流处的同江市选择为我们游览的第一站。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同江被喻为“东方第一城”,自古这里就是边疆边贸重镇,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就在同江区域设立“临江州”通商,至今同江还保留着当年意大利人设立的“海关办事处”的遗址,而今天同江更是我国的一级口岸,
对于旅游者来说,同江特殊,特殊在它的江,而城北8公里处的三江口景区就是尽显其特殊的所在:在这里,发源自吉林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流到这里,与发源自蒙古的黑龙江汇合到一处,于是人们把两江汇合的江流称为“混同江”,在这里,黑龙江、松花江、混同江像三条不同颜色的飘带并联在一起,因而名之“三江口”。
关于三江口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时候,黑龙江里的黑龙和松花江里的黄龙,曾是一对冤家,他们各霸一江,经常发生一些纠葛和争斗,两条龙在水里一见面就吵。一来二去,越吵越凶,不是今天黄龙堵截黑龙江水,发水淹了北岸的草场森林,就是明天黑龙剪断松花江水,吞没了南岸的田野村庄,两方使尽恶力,打得昏天黑地,倒海翻江,生灵万物都遭了殃。到下界巡察的值日星官把这事报告了玉皇大帝,玉皇老儿非常生气,遂下旨让东海龙王前去劝架调停,如不从,必加重罚。东海龙王由水路来到两江合流地,叫停了打在一处的黑、黄龙,训斥道:“你俩争强斗勇,弄得生灵涂炭,与情与理都极不相当!这样吧,既然你们辖管的两条大江透流相融又合流向东,那么两位都退让三分,和睦相处,共同让你们统辖的万物生灵享受你们的恩泽,也使你们两位世代得到他们的供奉,这岂不是一桩美事”。龙王的一席话,黑龙、黄龙也觉得有理。可还有件事还是争执不下,那就是喜爱松花江的黄龙非要把两江合流到东海口这段叫松花江,黑龙却坚持把这段叫黑龙江。东海龙王听了哈哈大笑。“二位莫争,我看什么江都无关紧要,让我说,不叫松花江,也不叫黑龙江,既是你们合流入海,就把它叫混同江,这块儿就叫三江口”。从此就有了三江口这个地名。
三江口景区现在是个免费的江边公园,站在此处高高的江堤之上,俯瞰面前浩荡奔涌东去的江水,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黑龙江水颜色呈青黑,松花江水则是浑黄色,而汇合之后形成的混同江则黄黑分明,水质较好的黑水始终围绕着黑龙江北岸的俄罗斯土地,而水质较差的黄水则在南岸我国的土地边流淌,显而易见,在这里,上帝是站在俄罗斯那边的。
沿江公园的江岸边有许多蘑菇般漂亮的商亭,里面摆满俄罗斯的各种小商品,木制套娃、俄罗斯杯壶、银器等等,再加上江边的许多建筑都具有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异域风情已扑面而来;江面上,则是一家家的江鱼餐厅和一条条游江的快艇,节日里江堤上下到处都是兴高彩烈举家来此吃鱼和游江的客人;此时唯有江堤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44号界碑和掩映在江边绿树丛中的边防哨所的了望塔在提醒我们:这里是边境,江的对面是世界上的另一个大国—俄罗斯,而面前的这条黄黑分明的大江则是中俄两国的界江。
对于我这样的自驾游爱好者来说,同江还有一处更加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它是我国公路主干网中贯通南北的同三公路(同江—三亚)的起点。
坐落在三江口景区沿江公园入口处的同三公路赭红色的“零公里纪念碑”和它身后造型优美的白色纪念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醒目。这座纪念塔柱呈倒椎形,塔柱有五个不锈钢的圆环,寓意“同三公路”全长五千多公里。塔柱上黑白相间的十个格子告示“同三公路”经九省一市。塔柱与五环又组成一个“T”字形,它代表同江市“同”的第一个字母“T”。而“S”则是三亚市的第一个字母“S”,如今它们早已经成为同江的标志性建筑;此时在遥远的北疆看到它们,让我忽然想起了远在数千公里之外上海人民广场上的312、318、320三条国家主干公路的零公里处,想起了从那里出发,曾经走过的以及尚未走过的路程,我的心里禁不住好一阵激动:“零公里”对于我们这些车游天下的车手来说,就意味着新征途的开始。不用说,在这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少不了得留下我和爱车的身影。
一首《乌苏里江船歌》的悠扬旋律,让我们在歌声中认识了赫哲族人。
赫哲族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是我国北方唯一的渔猎民族,历史上的赫哲人以渔猎为生,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吃渔生、穿鱼皮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
为了领略赫哲人的渔猎风采,我们从三江口风景区旁的一条小路驱车40公里直奔街津口,那里是赫哲民族的聚居地之一。
记不得是哪位赫哲族诗人曾这样写道:“街津口,街津山,峰环三面水一湾,应是地灵人杰处,不亚塞北小江南。”当我们来到街津口一看还真是与诗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样,街津口渔村果真是一处依山傍水的风水地:但见其背依从南方婉蜒到此仍尽显山峦叠嶂之势的完达山余脉街津山,面朝滚滚东去的“混同江”(黑龙江),淘淘江水长年冲击着江岸边的岩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将其雕塑成一块临江孤立的巨石,悬崖峭壁之下水深流急,恰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致。
江边码头旁一条河道,弯曲流淌伸向远方。此刻正值午后太阳初斜时,十余条渔船停泊于河口江边,船上的赫哲族渔人,或正清点着刚刚从江中捕获的鱼儿,或整理着千层网,准备再次拔锚起航,一派忙碌景象。
我们在江边呆了很久,不仅在江边远眺勤劳的赫哲人在江心的风头浪尖上撒网捕鱼,也跟着聪明的赫哲人在江边的浅滩处张网捞虾,同行的两个MM看到那鲜活水灵的江虾,竟然做出了生吃江虾的举动,令我刮目相看。在领略了赫哲人的渔猎风采,并在江边的商店里欣赏过了赫哲人精美的鱼皮衣(只能欣赏,买不起,太贵了)之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街津口,前往今天的最终目的地:抚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