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科研腐败,也要盯紧批经费的
(2013-10-14 08:40:05)
标签:
科研腐败科技部张曙光杂谈 |
万部长的话,说的比较狠了,但并未点名。
10多天前的新闻是,9月27日,广东省人大决定,免去李兴华广东省科技厅厅长职务。此前,广东省纪检监察网曾刊出消息,称李兴华涉嫌严重违纪问题,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几天前的新闻是,2011年度中科院院士候选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人送外号“捐精院士”,被查出用虚假票据报销差旅费等手段,骗取科研经费124万余元。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10月10日,北京市高院终审维持原判。
对于段振豪,最初的案发还是由被人举报男女关系引起,连带查出了经费违规使用问题。为什么事前没人发现呢?段的经费是什么人或者什么机构批给他的?如此把经费乱用一气,这个人或者这个机构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呢?
这里又打开了另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在国内搞科研批项目,是要讲关系的,有时就是领导的一句话。
张曙光的案例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包装自己,通过科研项目的设立来和院士们套近乎,据《南方周末》报道,2007年3月,某大学的50名教授,参与了胶济线的试车,由张曙光全程陪同,期间有教授提了个建议,“十天后,铁道部和课题组签订了项目”。张曙光的效率给这位教授留下了印象。因为此前“某高校试图向铁道部提出项目,但不被理睬。”
如果科研经费就这么“高效率”的给出去了,先不谈是否产生成果,但这个举措显然太轻易了。
万钢认为,解决科研腐败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透明度,2013年底,科技部会建一个平台。公众未来可以在网上按照专业、单位等,查到各个部门立了什么项目。现在都10月中旬了,时不我待,赶紧的,科技部门应该擅长建立这种平台。
但这种平台,对于普通大众,其实意义不大,一般人也不会主动去查什么,查出来,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还是业内人士能看出来,更希望审计部门加大力度。
还有,类似那种大笔一挥就给出经费的人或者机构,该如何约束?(林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