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吴先生今年之前是基本没在春运期间坐过火车的,所以对春运的这“三宗罪”感到新鲜,然后才试图从“不涨价新政”上来求解。然而,吴老未曾料到,事与愿违。
大致是媒体舆论、草民大众早就看不惯垄断部门的垄断利润,老百姓也早就看惯了“排队”、“黄牛”、“批条”的“春运连续剧”,而这次近似“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在“不涨价的春运”里省了些血汗钱,律师的诉讼、中消协的告状才有了此次的结果,尽管铁道部不承认,但省下的这些“不涨价”却又再次遭到吴老的不解。
从理论上讲,打工者今年多少还在“不涨价的春运”里省了些血汗钱,这是经济学上的“次优选择”。这一政策当然对亿万老百姓有好处,使他们得到实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铁道部和交通部为我们省下的不涨价,这一部分“施舍”却被黄牛党加价加码拿走了,笔者今年深有体会。照顾老百姓的利益当然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吴老说得很对,“没有使得我们意图上希望得到好处的人得到好处”,我想这不是政策制定部门的初衷,也是吴老担心的结果。
因此,媒体舆论不要曲解吴敬琏的本意。
拨开吴敬琏身上的炮灰,我们再来谈谈春运的票价决定。
吴先生错就错在,他并没有提出解决春运票价的办法,而成为了社会公众的对立面。吴先生认为,“如果打工者在过年回家的问题上确有困难,我们可以采取其他方法,例如对全体打工者补贴,更加实际”,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从经济理论看,吴的话是没有错的。但是,在中国现有的“实际情况”的约束下,标准的价格理论也往往是失效的。况且,“全体打工者”怎么界定,我等算不算?
我理解吴先生的意思,大致是,不涨价实际上也是对市场价格的一次行政干预。按市场机制,价格是市场信号,反映的是供求关系。不涨价就是限价,只要是限制,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就是对市场的干预,反市场经济的,就会对市场机制就会有伤害。所以,不要逆经济规律而动。
吴先生说,春运价格不上浮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但是,春运价格上浮到什么地步,才算是符合市场经济原理的价格呢?铁道部不涨价要回家,铁道部涨价要回家,涨一百要回家,涨三百仍然要回家。哪里是上浮的合理价格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供求双方成交的价格,就是合理的公正的公平的价格,这就是黄牛党的价格。
吴先生说,在票价不上浮的“价格扭曲”下,“结果是很多农民工连夜排队买不着票,另外票价高涨,黄牛党横行,结果是付出了排队成本”。然而,我们看到,无论涨价,还是不涨价,很多农民工包括我们这些IT民工,彻夜排队买票的情形仍然存在。吴先生所言“价格扭曲的结果使得资源配置造成了低效”,这不是因为今年不涨价导致的结果,而是中国假期制度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没有题解。身份证定票解决不了,就算是用最古老、最科学、最无争议的抓阄,也无法解决“一票难求”问题。因为黄牛党仍然可以通过收集大量身份证,增加得到车票的机会。中国的黄金周制度,每年的春节、五一、十一长假,才是导致车票紧张的诱因。这十多年来,春运、五一、国庆大家过得越来越累了,所以黄金周休假制度变革的事情,是应该到了认真考虑的时候了。常识告诉我们,理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政府完全可以减少一些自己的管理成本,如果让企业、让员工来共同决定这21天如何“自主消费”,岂不很简单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一中国难题?
铁道部的“不涨价”,舆论一片叫好。吴敬琏的“不上浮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惹来一身炮灰。这都是事物的表象,我们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但于事于物,又有何解?因此,媒体舆论不要曲解吴敬琏的本意与良心。春节未了,五一马上又要到了,黄牛党又开始了。(2007年3月7日⊙和讯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