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老人言论汇编
元 尚

前述几位老子中,老子、老聃、老莱子战国晚期至有汉一代当颇为有名。而《老莱子》著录于“汉志”,可见老莱子在几位传为老子的人中间,名气居首。而老子则仅有经说。老聃之言则散见。司马迁可能是第一个希望将不同传说中的老子融汇成一个人物,但他也不能不面对众说纷纭,而不能强为之。
《庄子》中就分别称“老聃”、“老莱子”、“老子” 《庄子·天道篇》有:“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外篇·天运》: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庄子杂篇·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老莱子曰:‘是孔丘,召而来。’仲尼至。”。庄子为战国时宋国人,他距老子的时代比较近,对老子的称呼应该比较清除,如果这三个人是一个人,那么就没有必要分别用三个名称。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庄子也不清楚,或者很清楚他们就是分别的三个人。
《老子》一书的著作权仅属于一个人,这种假设,自古之来,很少有人质疑过,同样也没有人认证考虑过。历来人们对于《老子》作者到底是谁,一直争论不休,前述的几个人,都被当做过《老子》的唯一作者,这种情况综合起来考虑,恰好证明或说明了这几位老子,有可能是该书的共同作者,而这种共同作者,之所以共同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在一时一地共同创作过《老子》,而是在《老子》历时态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各自的文本,被不断编辑整理到了一起。
《老子》定本成书,据《七略》载,刘向是其最后编辑整理校订之人,他“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二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此后这种框架就成了《老子》一书的标准架构。其所有不同之处,都在这个框架之内。《汉书成帝纪》说”成帝河平三年(前26)“,“诏命光禄大夫刘向等整理校勘宫中藏书,得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由刘向总司其事。每校定一书,刘向即写出叙录,介绍该书的篇目叙次、内容提要和作者生平,并略作考证。各书叙录皆附于本书,后经分类汇抄,又单独成书。(《汉书艺文志叙论》)”
刘向之前,目前发现的编辑本有郭店竹简本余马王堆帛书本。刘向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些之前的本子的基础上进行校勘、订正并使文本在保持原有面目的基础上调理化。书为上下经,《道德经》书名可能晚于刘向编订本。这个书名应是后人在在编辑这些言论时,依照先秦典籍命名规则而定的。规则大要为二:一可以活能够确定作者的,用作者名命名之,如《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另一个是不能确定的作者的,编订后另定书名。这里面或沿用旧名,经书多用旧名,如:《书》《易》。或依据书的内容定名,如《论语》。《道德经》之取名,即依据文本内容,先秦古籍篇名的命名方式,有一种取每篇首字为名,《道》《德》合称即“道德经”。从先于刘向编辑本的情况看,有一种编辑本顺寻是德前道后。
《道德经》可以说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但它却是一类人的作品汇编。从文本上看,这类人多老年人,比较著名或是很著名的,是前述的几位见于记载之老者。老年人的智慧,是人类的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