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书
元
尚

郭店竹简《老子》
提出这样一个篇名《老子》与老子,似乎有点多余,可是《老子》与老子毕竟不同,而且这种不同,还不仅仅是一部书与一个作者之间的差别,更重要的还涉及到对《老子》与老子思想理解的问题。
《老子》之书
《老子》八十一章、五千言,“文本之外无意义”,这五千言所反映的思想,可以说不管其完整统一也好,凌乱驳杂也罢,都是属于一部书,即《老子》的。《老子》今本的成书晚出,钱穆云:“《老子》书之晚出,今日已成定论。顾或主在庄子前,或主在庄子后。余夙主后说,昔曾造论两篇,一曰《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成于民国十二年夏,刊载于《燕京学报》之第八期。一曰《再论〈老子〉成书年代》,成于民国二十一年春,刊载于北京大学之《哲学论丛》。翌年,由沪上某书肆合印单册,名《老子辨》。”(见《庄老通辨》‘网络电子版’)钱的观点需要一个前提。笼统的说《老子》很容易被误会,尤其是容易被后来发掘的东西误会。这个前提就是我刚才说的今本《老子》这个前提。准确的说应是“今本《老子》系统”。其次成书应该是指其被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本子。目前发现的还有两个系统的古本,一个是马王堆帛书本,学术界认为其中“甲本是战国晚期的传本,乙本是汉代初年(惠帝前)的传本。”(见:《<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伏俊琏,王晓鹃,《求是学刊》2008年第3期)一个是郭店竹简本。崔仁义认为郭店竹简本”抄定于公元前377年后,约入葬于公元前300年。“(《试论荆门竹简《老子》的年代》崔仁义,《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997年02期。)这两个本子,应该是今本的主要编辑素材来源的一个部分。从这两个本子来看,在定本出来之前,《老子》一书已经有了不同的编辑成型本。郭、马本同属于南系,他们之间的差别当是不同编辑者之间的差别。也可能在同一区域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在这两个本子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文献查到还有一些人见过《老子》,比如韩非,不仅见过,还对其有所研究。这些人见过的《老子》,很有可能属于完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老子的作品。它们最终成为稳定本的素材。作为素材存在来说的《老子》(相对于后世稳定本),其文字表达的思想,只属于该素材,最终定型整合后,其文字表达的思想,即属于这个定本。
《老子》的定本,可能出现的更晚一些,汉志在著录子书时,收录了几部老子经说之类的作品,但没有《老子》单行本,可见西汉或东汉早期,可能流传着不同的《老子》版本,也许在献书的时候没有人献出来,也可能《老子》一书颇为罕见。尽管西汉初年流行“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今本《老子》一书的融合过程,与其他先秦书比较,如《论语》《庄子》要复杂些。
我们今天说今本《老子》的思想,参照今本之前的残存本子,这个思想属于《老子》一书,而非老子(单数意义上)。那么什么意义上《老子》一书的思想属于老子,从老子的情况看,只有在复数的意义上,才能成立。当然这样,可能会有人,或肯定会有人拍砖,说《老子》一书思想相对统一,只能属于一个老子。但是这些又没有想过,《老子》一书思想的统一性,也可能是编辑者所为,其把凌乱的思想删掉了。这个可能性最大,先秦本来就有述而不作的传统。这个述不是有什么就收录什么,而是有目的有标准有取舍的编辑过程。
笺注:发在这里的其实都是本人关于《老子》与老子的一些闲话,零零碎碎,想到哪,看到哪,有话就说两句,有资料就收录三言两语。年轻时候,喜欢看看《老子》,后来收集了一些资料,乱七八糟的翻翻这个,看看那个,觉得看《老子》不成系统最受用。《老子》往玄里说,最容易,一字一句落实,自古以来,皆是最难之事。所以这两方面,都不想碰,就只有当闲话说,算是休闲,玩一把而已。当不得真,也当不得不真。很多人谈论《老子》文本的时候,都要自己翻译一遍,老朽觉得今之译本甚多,选取一家或数家译本,直接引用,注明来源,免得落个抄袭之嫌,也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理解,好在一上来,我会尽量先把理解的前提说清楚,能不能真说清楚,我不敢打包票,但我还是想先说清楚。也许我的假设是错误的,或者说是极其错误的,可是没有一个假设前提,就没法谈自己的理解了。我不敢说这里的理解,是《老子》及老子的意思,因为我不是老子,也不认识他们,是以只能说是我的误读。能不能歪打正着,也不敢奢望。谁让咱这只是闲话哪。
声明:所有图片,除本人说明外者,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