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中国古玩业的最前方(之五)
元
尚
潘家园旧货市场:大众收藏乐园

潘家园旧货市场位于北京东三环南路潘家园桥西南,占地4.85万平方米。市场分为地摊区、古建房区、古典家具区、现代收藏区、石雕石刻区、餐饮服务区等六个经营区。主营古旧物品、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年成交额达数亿元。市场拥有4000余家经营商户,经商人员近万人,其中百分之六十的经营者来自北京以外的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涉及汉、回、满、苗、侗、维、蒙、朝鲜等十几个民族。市场形成于1992年,是伴随着民间古玩艺术品交易的兴起和活跃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已成为一个古色古香的传播民间文化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市场。
记者家住劲松东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都把孩子送到住在劲松西口爷爷奶奶家,每当摇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从劲松小医院门前经过时,总可以看见小医院对面一溜摆这是几个旧货摊。92年前后的时候大约有十几个,后来慢慢增加到了几十个,记得那时的地摊,因为都没有营业执照,有关部门的人士常常来查抄。但是由于买卖双方都自觉自愿的愿意在这里进行交易,一两年之间,这些旧货古玩摊就发展到了劲松电影院后面的十字路口,一到星期六日,这里的人就满满的。从前的查抄已经让位于管理,这时已经有了初步的简单的管理办法,地摊开始收取管理费,东西也稍微比从前贵了一点点。当时在早市的北面建了一个大棚,应该算是最早的潘家园古玩市场,记得每次送小女上学,从市场的东门口进去,顺着两边的店铺中间那条窄窄的走道传过去,除西门口,西门口有一家古玩店,店门口摆着一个铜狮子,张着大口,每当我拎着小女从这里过时,我就跟她说,“你要是把手,伸到狮子嘴里面去,狮子就会咬住你的手不放,信不信。”小女总谁说不信,可是当我让她伸手时,她却总是不肯。此时的潘家园市场绝大多数都还是旧货,工艺品很少。从这时起我也在这里淘藏品。95年的时候,地摊全部迁到北面的一片空场之中,那地方很大,就是坑坑洼洼的,那时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夏天下雨,满地都是泥,春秋刮风,到处都是灰尘。就是在这里,淘了很多好旧书。现在这地方已经是一家超市了。九十年代末,才有了一个固定的地方。
潘家园旧货市场是全国人气最旺的古旧物品市场。市场坐店商铺全年365天开市,地摊每周末开市,周末开市日客流量达六、七万人,其中外宾近万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游客在这里交融。
高人气的法宝
公允地说,潘家园旧货市场开启了收藏的大众化时代。此前收藏,主要集中于小众群体,而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从此无论精英还是大众,只要想收藏,就可以到这里来,过把淘宝瘾。久而久之,跑惯了腿,吃惯了嘴,人们一说收藏,捡漏,就总是想起潘家园,就总是奔潘家园。这叫作收藏路径依赖。没有这种路径依赖,也就没有潘家园今天的人气。
其次,这里保持了传统藏品市场的经营形式,地摊,潘家园起家于地摊,这就是它的定位,这个定位,不是哪个人,哪个单位给它的,而是市场自然形成,后来的许许多多的这类市场,都是先建场子,后建市,潘家园则是先建市,后建场子,这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它最大的优势,又是它成功的秘诀。
第三,这里不仅是淘藏品的地方,还是藏友们相聚之地,星期六、星期日,许多藏友不为别的,有时候就因为某某来,所以我才来。有时候就是某某不来,我也会来这里溜溜,就算是玩,看看旧货行情,也是一乐。这三个特点,正好反映了京城文化的某些特性,自明清以来在京城,有文化的人、有品位的人都喜欢收藏。而溜地摊是京城人的淘宝习惯,捡漏则总能体现这种淘中之乐。京城人好交际,潘家园市场,无形中恰好为喜欢收藏人的提供了交际交流的场所。
如今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已经成了一个经营民间旧货、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的假日市场。市场经营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俱、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玛瑙玉翠、陶瓷、中外钱币、竹木牙雕、皮影脸谱、佛教信物、民族服装、服饰、文革遗物及生活用品等。
在保持、继承、发扬传统式的古玩经营风格方面,潘家园旧货市场可谓功不可没。属于这类的市场,在北京还有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亮马收藏品市场、通州梨园古玩市场等等。
潘家园不仅是这个地区旧货市场的一个专有名称,而且也成了京城大大小小这类的市场代名词,以传统的经营方式为特色,它们不求那种博物馆化的形式,只求人们能够在其中体会到那种昔日淘宝的情趣,带有某种怀旧意味。
如今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已经成为是一个经营民间旧货、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的假日市场。经营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俱、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玛瑙玉翠、陶瓷、中外钱币、竹木牙雕、皮影脸谱、佛教信物、民族服装、服饰、文革遗物及生活用品等。不夸张地说,某种程度上,北京古玩行的千姿百态尽在于此了。
首发于:《北京纪事》2010年11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