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看到一篇小文章,说作者去商店买饼干,拿了包“好吃点”,结果回去后无意中一看拼音,是“nv zi chi dian”, 原来这个品牌是“女子吃点”,不是“好吃点”。
我大笑,想起大学时候看武侠,出租书屋里到处是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个个都标着金庸的大名。后来看多了才知道,人家那是“全庸”,或者“金唐”、“全唐”,用草书一标,基本就和金庸一样了,也不能说人侵权。没想到事隔多年,这一招还在用。
笑归笑,却没想到自己还会中招。
上次去深圳接待儿时好友,按规矩自然要小酌两杯,于是去饭店旁边的小店买酒。很醒目的就看到了“劲酒”,这家公司差点成为我客户,所以有些自然而然的好感,加上这酒我尝过,不烈而提神,比较符合我们这样的中年男人,于是就拎了一瓶。
酒过三巡,无聊中拿起瓶子一看,“嗯,不对,怎么是安徽产的,分明应该是湖北阿,难道这公司又有大发展?”,再仔细一看,原来劲酒两字的背景图案上,印了淡淡的“中国”俩字,这酒全称应该是“中国劲酒”,真是终年打雁让雁啄了眼睛,不服不行,这包装,无论瓶型还是印刷,都和劲酒一模一样,就是口味也毫无二致,罢了罢了,只能继续无语下咽。
倒是很感兴趣,这些假冒的牌子,财务状况如何?销量曲线怎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