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仓山福州城三千年的印记
标签:
浮仓山福州三千年 |
分类: 教育 |
浮仓山
史称越国人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善冶炼。他们暂时在闽江口的长乐安定下来,继续派遣探险队伍溯江而上,寻找可以发展实现复国梦的地方。
远古时期,闽江流经现在的福州地区,形成一个四面环山的湖湾。其中有五个小岛,成“十字”分布:南临闽江的惠泽山,接近古城的是浮仓山,以及现今城中的屏山、于山和乌石山三山。
这支探险队伍来到惠泽山,作为前进基地,继续北上来到莲花山南麓,现在称作“古城”的高台地。发现此处背靠大山有丰富的生活资源可取,又濒临湖湾,可以发挥他们的水上生活、作战的专长。于是这支越国逃亡而来的队伍选择“古城”定居建城,以图再来一次“卧薪尝胆”,实现复国梦。
明代王恭诗曰:“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闽江水漫流”。
惠泽山成为他们从越迁山到古城的中转站,后因无诸建国受封于此,为他盖了大庙祭祀,而改称大庙山。浮仓山比邻古城,扮演了多种角色。
粮仓 古港
《福州“海丝”三古港》文:福州至闽江口水域,历史上有三个著名古港:东冶港、甘棠港、太平港。东冶港开辟于闽越国时期,四至范围:南自大庙山,北至新店古城;东自金鸡山,西至牛头山汉代宫殿,中有屏山汉代宫殿,港中有浮仓山闽越王粮仓和无诸及其孙繇王丑授册的大庙山。
浮仓山遗址在新店古城南侧,是东冶港中的一座小岛,海拔42.8米。林枫《榕城考古略》曰:“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浮仓然”。山上有闽越王转漕东瓯的粮仓建筑遗址,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左右。遗址于1955年福州第七中学基建时发现,1957年由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90平方米,堆积最厚达3.7米,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汉代古文化遗址。当时开了4个探方,在第五层出土新石器时代末期器物4435件。第四层为汉代地层,距地表1.5~2.6米,局部厚1米,出土汉代板瓦、筒瓦一万多件。板瓦表面都印有粗绳纹,并加弦纹,背面密布着乳状小圆点,少数板瓦上有文字。板瓦相当大,有一件较完整,长58厘米,宽40厘米,厚1.1厘米。
浮仓山遗址出土大批汉代板瓦、筒瓦,佐证《闽书》等地方志关于浮仓山为“闽越王转漕,以备东瓯之地。下有石头庙,转漕之民于此祈福”的记载。转漕,指转运粮饷。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从而证实浮仓山在闽越国时位于东冶港之中。东瓯,指汉代东瓯国,今温州及浙南地区的别称。(黄荣春文;原载2024年4月1日福州晚报《福州“海丝”三古港》)
老马选择整理的插图
浮仓山存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出土数量大,品类多,说明古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千多年,直到成为闽越王的粮仓和和港口,至今有三千多年。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使用寿山石制作的石器,说明古人已经开辟了从寿山村经过“古城”往返浮仓山的古道。
清代朱景星修、郑祖庚纂《闽县乡土志》:“武帝元封初,以闽越数叛,徙民江淮,墟其地”。所谓“墟其地”,就是让闽越国成了废墟。于是福建的历史空白了二三百年。
浮仓山也就结束了“粮仓、港口”的功能。
明《闽都记》载:“晋太康时凿东湖,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浮仓焉。”此后有民众登岛居住,发展成为村落,沿用“浮仓”称“浮仓山”。“浮仓村”的民众以福州话谐音称浮村村,直呼浮村。
浮村位于新店镇南部,东与磐石村交界;西与义井村接壤;北同新店村毗连;南与鼓楼区湖前村为邻。说是“北座莲峰,东鸣石鼓,西仪五凤,南礼三山”。
浮村地势是北高南低,中间突起,四周田园平地。
1975年秋,福州第七中学扩建操场,发现古墓,其中黄昇棺木保存完好。学校用拖拉机送往福建省博物馆,由专业人员清理保护。
黄昇墓保藏女子丝绸精品丰富,而且大多是折叠整齐,未曾穿用的。四季衣物354件,有绫、罗、绸、缎、纱、绢、绮等面料,款式也有袍、衣、背心、裤、裙、抹胸、围兜、围件等二十多种。尤为难得的是几乎囊括了古代所有高级织造技术与材料。可称得上是古代贵族妇女服饰的地下博物馆。
1982年,由福建省博物馆编写,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福州南宋黄昇墓》,详尽描述服装式样、尺寸,以及部分照片。可供爱好者鉴赏,仿制。
黄昇的丝绸服饰数量大、品质优、品种多,皆珍贵,这跟黄昇的身世有关。黄昇之父是福州人黄朴。黄朴是绍定二年(1229年)己丑科状元,端平元年至三年(1234~1236年)任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使,主管丝绸等出口事务。他跟宋太祖赵匡胤第九世孙赵师恕,同时授业于朱熹的弟子黄干(黄幹)。而赵师恕时任泉州南外宗正司宗正。俩既是同窗好友,又同时在泉州为官,逐结为亲家:赵师恕唯一的孙子赵与骏同黄朴次女黄昇结亲。他们婚礼的服饰毕竟非同一般。
黄昇婚后一年(1242年)不幸辞世。赵师恕亲自选址浮村山(今福州第七中学校园)造墓,按照皇族规格,建庙守墓,按照福州习俗,庙前种植榕树两棵。赵与骏夫妻合葬墓,算是浮仓山的皇室墓。
赵师恕亲自撰写的墓志铭,精雕于石板,保藏在石匣内,置于墓圹中,随棺木一起出土。墓志铭提供了墓主人比较详细的身世资料。
黄昇墓出土的砖质丹书买地券1方(29.5×31.5厘米),红漆手写。“以银钱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从当地地主张坚固购得墓地,保人李定度,时间是淳祐三年
(公元1243年)。从中可以窥见当时浮村山下已经有了乡民,土地已经有地主,而且有了土地买卖的价格和契约。
从公元1243年造墓,淳祐九年(1249年)赵与骏以将仕郎知连江县事,同年卒,终年仅二十七岁。
到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再没有上辈为他们庇护,也没有子女为他们扫墓。大难之下,守墓人无人供养,只能逃亡谋生。黄昇夫君赵与骏墓室被盗。庙宇以及守墓人的住房圮毁,可谓“在劫难逃”。
倭寇血洗福州北郊
从南宋末年到明朝末年,期间数百年发生了什么事?史料记载: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八月,倭寇数千首次围攻福州城,并在四郊放火,火照城中,百姓死亡不计其数,所过之处悉为灰烬。福建巡抚阮鄂不但不组织抵抗,反而痛打要抗倭的民众,扣押主张抗倭的参将黎鹏举家眷,竭库藏、强征民帛贿倭乞和。
翌年三月至五月,海盗贼酋严山老引导一万多名倭,再次从连江翻过北岭,围攻福州城,附近乡村10万百姓拥入省城避难。倭寇在福州外焚掠两个月,“数百里内,白骨如山”。
从1557年到1562年,倭寇四次血洗福州北郊的新店地区,造成墙宇颓毁,蒿棘成林,十室九空,成了人间地狱。浮村山必然在劫难逃,张家、李家等等皆逃亡避祸,祠庙尽毁。
倭寇四次血洗福州北郊,浮村山只剩下两棵榕树守望着后来者。
那么,现今的浮村张姓乡民是不是张坚固后裔呢?明朝末年,劫后的浮村山,有大难不死的难民先后回归重建家园,也有从外地前来浮村投亲靠友的。据张亨文介绍。他们先祖张继成因为反清复明从闽清县池园乡投奔浮村张坚固的后裔。于是张、危、钱、李和陈氏等诸家,分别在浮村山的“后面”“前面”“墙头”继续垦荒劳作。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共同修复了蒲峰祖殿。
*“后面”“前面”“墙头”都是浮村山下周边小村落的名称。
经过他们的勤奋劳作,人口也很快得到发展。前面和墙头的民众,就在浮仓山上的庙宇废墟上盖了蒲峰胜境,供奉的是同一个神灵。蒲峰胜境前面还是那两棵大榕树!
到了20世纪,李姓也只有3户人家,那么黄昇造墓购买张坚固土地的保人李定度,其后人是否还在浮村居住,待考。
1952年,福州市政府在浮村山建设学校,山上的蒲峰胜境迁移到山下的“墙头”,在原址盖了“五一楼”,作为学校的办公楼。
21世纪初,福州市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扩容,新修道路或拓宽旧路,浮村山下的居民迁往“浮村新城”的小区高层楼房。张家祠堂和蒲峰主殿随村民迁移新建。张亨文提供了在新城重建的祠庙图片:
校 园
现在,整座浮仓山成了福州七中的校园。
崭新的教学大楼,扩建的操场、体育场馆成了浮村山的主体。作为一级达标的福州第七中学教育集团的主校区,众学子书声琅琅,朝气蓬勃,生龙活虎,意气风发。
人类活动不息的浮仓山,经历3000多年的风云变换,开始了新征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