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传记
(2023-04-05 10:50:12)
标签:
夏禹传记 |
分类: 文化 |
大禹传记
越王无余外传,顾名思义,就是越王无余的传记(关于“外”字,可参见《吴 越春秋目録》注。但是,篇中文字大部分是在记述他的祖先夏禹的事迹, 记述无余的不足百字。所以,从篇幅上来说,题爲“夏禹传”似乎更与本篇内容 切合。可能是因爲作者叙事的重心在越国,夏禹不过是越国始祖的祖先纔得以 介绍,文章的主旨还是在记述越国的始祖无余,所以纔题爲“越王无余外传气 虽然篇中记述无余的事迹极少,以致显得比例失调,但这也是爲史料所限而无 可奈何的事。
本篇以极大的篇幅叙写了禹的事迹,与《史记-夏本纪》一比较就可以体会到本书的特点。《史记》禹,大量袭用《尚书》之文,如《禹贡〉X《皐陶谟》等,所 以显得较爲平实而古板。本篇写禹,则广采异闻传说,对某些对话及细节作了 详尽传神的描绘,而对《禹贡〉〉的内容则作了高度的概括,仅以寥寥数语述之,所 以本篇读上去全无《史记-夏本纪》那种古板感,而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浓厚的 传奇色彩。它的记述,虽然不可能完全合乎史实,但对于那遥远的传说时代来 说,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关于夏禹的故事。至于无余以下的越史,本篇虽然语焉 不详,但也足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
越国的先君无余,是被分封于越地的夏禹的后代。禹的父亲鳏,是帝王 颛顼的后代。解娶了有莘部落的女儿,名叫女嬉,到了壮年还没生育,当她在砥山游玩的时候,发现一颗蕙茂珠就把它吞了,心神好像被人触动了一样, 因而怀了孕,结果剖开胸膛而生了高密。贤落户在西部羌族聚居之地,地名叫石纽。石纽在今蜀郡西川县。
帝王尧统治的时候,遇上大水弥漫,天下都沉没浸泡在水中,九州之间阻塞隔绝,长江、淮河、黄河、济水四条大河淤塞不通。于是帝尧便担忧中国不得安乐,哀怜百姓遭受祸殃,就命令四方诸侯之长,让他们推荐贤能的人, 将任用他来治理洪水。从首都直到四方边远地区,没有谁推荐人才,帝尧没 有可任用的人,四方诸侯之长就推举稣,把他引荐给了尧。帝尧说:“稣这个人,违抗命令,残害善类,不可任用。”四方诸侯之长说:“把他和大臣们相比, 还没有谁及得上解。”尧便任用解治理洪水,稣接受任命后九年,治水的工作 仍然没有成效。帝尧愤怒地说:“我早就知道他没有能力治水啊!”于是就另外访求人才,得到了舜,就让他代理天子的政务。舜到各地视察臣属的工作, 看到稣的治水没有成效,就谴责离而把他流放到羽山。离跳到水中自杀,成了黄色的三脚鳖,因而成为羽渊的神。
舜与四岳举稣之子高密。四岳谓禹曰:“舜以治水无功,尔嗣,考之勋。”禹曰:“俞!小子敢悉考绩,以统天意,委而已。”
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沂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 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CO功未及成。 愁然沉思E,乃案《黄帝中经历》——盖圣人所记,曰:“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在阙。其巖之巅,承 以文玉,覆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爲字,编以白银,皆琢其文也”
禹乃东巡,登衡山,血白马以祭耻,不幸所求。禹乃登山,仰天而啸,忽然而卧",因梦见赤绣衣男子气自称:“玄夷苍水使 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非厥岁月",将告以期。无爲戏吟,故倚歌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巖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山发石,金简之书存矣。”禹退又斋, 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复返归岳,乗四载以行川,始于霍山',徊集五岳。《诗》云:“信彼南山,惟禹甸之。”
舜和四方诸侯之长推举稣的儿子高密来治水。四方诸侯之长对禹说:“舜 因为号治水没有成绩,所以提拔你继承先父的事业,将要考核你的功绩。”禹 说:“行!小子敢于完全彻底地让你们考核业绩,并以此来统贯天意,只管委 任我就是了。”
禹伤心父亲的工作没有成功,于是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又在黄河中逆流而上,走遍济水,考察淮河,像这样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地在外奔波,七年 之间,听见音乐也不去欣赏,经过家门也不进去,帽子被树枝等挂住了也不 回头看一下,鞋子掉了也不穿上,但治水的工作还是未见成效。他忧愁地深 深思索着,于是就查考《黄帝中经历》——这大概是圣人所记录的,那书上说: “在九大名山之首的会稽山东南的天柱山,号称宛委山,赤帝就居住在这山上 的宫殿里。在那山崖的顶上有一本书,用有花纹的宝玉托着,用厚厚的大石 头盖着,这本书用的是黄金制的简札,简上是青色的宝玉连缀成的文字,用 白银制成的绳子编连起来,那书上的文字都凸出在简片上。”
禹于是就到东方巡视,登上了衡山,杀了白马而用它的血来祭祀山神, 仍没有见到他所寻觅的神书。禹于是登上山峰,抬头朝天长声吼叫,恍惚之 间睡着了,因而梦见一个身穿红色绣花衣的男子,自称:“我是玄夷苍水的使者, 听说皇帝派文命到这里,所以来等候你。现在还不是那看神书的时候,我将 告诉你这日期。不要认为我是在开玩笑地吟唱,我本来就常在覆釜山依着业 子来歌唱。”这男子向东掉过头对禹说:“想要得到我山神的书,必须在黄帝 峰下斋戒,三月庚子日,再登上山顶揭开石头,那黄金简札的书就在那里了。”禹退下山去,又整洁身心,在三月庚子日,登上宛委山,拿出了黄金简札的书, 查阅了黄金简札上的玉字,了解了疏通河道的原理。
于是禹又回到了衡山,凭借四种交通工具去巡视河流,从霍山出发,轮流到五岳停留。《诗》云:"逶迤而去那南山,大禹曾经治其间。”
于是禹巡视了长江、黄河、济水、淮河四条入海的河流,与益、夔一起谋划。 他巡视到大山大湖,就召见那里的神仙而向他们询问山河的脉络条理、金银宝玉所蕴藏的地方、该处鸟兽昆虫的种类,以及各地的民间习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拥有的土地里数,让益分别记录下来,所以把这些记载取名叫《山海经》。
禹三十岁了还没有娶妻,巡视到涂山,怕娶妻的时间太晚而违背了婚有制度,于是就托辞说:“我娶妻,一定得有先兆。”于是有一只九条尾巴的白 色狐狸来到禹的跟前。禹说:“白色,就是我衣服的颜色;那九条尾巴,是称王九州的证验。涂山的歌谣唱道:
独行求偶白狐狸,九条尾巴大又长。
我家幸福又欢乐,所来客人是帝王。
组成家庭结成双,我去以后他兴旺。
上天与人彼此间,遵循此言就通畅。
这兆征已经很明白了!禹于是娶了涂山的女子,把她叫做女娇。
娶女娇之后,只过了辛、壬、癸、甲四天,禹又外出巡视了。十个月后,女娇生了儿子启。启生下来不见父亲,日日夜夜哇哇地啼哭。
禹行,使大章步东西、竪亥度南北,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 ’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爲者?” 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爲我用。”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担其背而哭。益曰:“斯人犯法,自合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闻:'一男不耕,有受其飢;一女不桑,有受其寒。'吾爲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德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寓内,柬造絶迹,西延积石,南踰赤岸.察六扈',脉地理,名金石。写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汉;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潜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以辟伊阙;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 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禹出外巡视,派太章测量东西的长度、竖亥测量南北的长度,充分地测量了八方尽头的广度,普遍地掌握了有关天文地理的各种数据。
禹渡过长江到江南视察河道的时候,有条黄龙用背驮起他的船,船里的人非常恐惧,禹却嘿嘿地笑起来,说:“我从上天那里接受了命令,竭尽全力 来为亿万民众操劳。活着,是一种天性;死去,是一种命运。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害怕呢?”他脸色一点儿也没变,对船上的人说:“这条龙是上天拿来给我使用的工具啊。”那条龙就拖着尾巴、丢下了船只游走了。
禹向南来到苍梧山考核官吏,却见到被捆绑的人,禹抚摩着他的背哭了。 益说:“这人犯了法,本来就该这样。您为他哭泣,为什么呢?”禹说:“社会政治清明,民众就不会犯罪;社会政治黑暗,惩处罪过就会涉及良民。我听说: '有一个男子不耕种,就有人因此而挨饿;有一个女子不采桑养蚕,就有人因 此而受冻。'我为皇帝治理水土,调理民众安顿生活,以使他们各得其所。现在他们却像这样犯了法!这是我德行不厚因而不能感化民众的证验啊,所以我才为他哭得很悲伤。”
打这以后,禹便跑遍了国界内的所有地方,向东到了无人涉足的地方,向西延伸到积石山,向南越过了赤岸,向北翻过了寒谷山,来回于昆仑山脉,考察了玄扈山水,摸清了地形地势,在山石上刻下了各种文字。他在西部边远地区排除流沙,在北边沙漠地带疏通弱水;青色的地下水、红色的深水潭分别被引入洞穴, 疏通江河使它们向东流到碣石山入海;在混浊的漩涡中疏通黄河下游的九条分水道,向东北开通了五条河;凿通了龙门山,打开了伊阙山;平整土地又审察土质, 视察地形来划分州域;不同的地方根据各自的不同物产分别进献,都有一定的上交给朝廷的贡品;所以民众离开了崎岖艰险的山区,投奔到中国来。
尧说:“行啊!竟把中国巩固得像这样!”于是就赐封名号,称禹为伯禹, 委任的官职是司空,赐给他的姓氏是姒氏,让他领导各方州长,并负责巡视全国十二州。
尧死了,禹守了三年的丧,就像死了父母,日夜痛哭,泣不成声。
在尧把帝位让给舜以后,舜推荐大禹,使他改任司徒,在朝廷上辅助舜的统治,在外巡视考察九州的州长。
舜死了,禅让帝位的时候命令禹继承他。禹守丧三年,身体憔悴,脸色 黑瘦,把帝位让给商均,退避而住在阳山的南面,阴丘的北面。百姓不依附 商均,投奔禹的住处,那情况就像受惊的鸟飞上天空、被吓的鱼潜入深渊;他们白天歌唱夜晚吟诵,登上高处喊叫说:“禹抛弃我们,对我们所爱戴的人该怎么办呢?”禹三年服丧完毕,哀怜民众拥戴自己不肯罢休,就登上了天子的位子。
三年考核功绩,五年政局就安定了。禹走遍了天下,又回到大越,登上了茅山,使四面八方的大臣们前来朝见,让中国的诸侯前来会晤。防风迟到了,禹就杀了他来示众,表示天下已全部属于禹管辖了。于是就大规模地汇总考核治国的办法,对内赞美釜山之神给自己神书从而使天下各州被安定的功绩, 对外弘扬圣明的道德来报答天帝的心意,于是就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接着 又颁布了国家的政令,使民众休养生息,国号叫夏后。对有功劳的人封给土地,对有德行的人授予爵位;邪恶没有因为轻微而不受到处罚的,功劳再小也受到奖赏。天下的人都景仰向慕,像小孩想念母亲、儿子归顺父亲一样。他要留在越地,又怕群臣不归顺,于是禹就扬言说:“我听说:吃那树上果子的,不会去损伤它的树枝;喝那河中流水的,不会去搞混它的源流。我获得了覆釜山的神书,才能够除掉天下的灾难,使民众回到乡里。那恩德明显得像这样, 难道可以忘了幺?”于是就采纳大臣的建议,听从大臣的劝说;安顿民众,营造房屋;随山而居,砍伐树木修成城邑;在木料上画上记号作为进出城邑的印信,设置拦路的横木当作城门;又调整了衡器,校正了斗、斛等量器,挖井给 民众看,拿这些作为民众遵循的法度。于是凤凰来到树上栖息,做窝,麒麟在庭院中走动,群鸟在洼地耕耘。
转眼之间,禹终于已经五六十岁老得快死了,他叹息说:“晚年,寿命将要完结了,将要死在这儿了。”他命令群臣说:“之后,把我葬在会稽山;使用芦苇做的外棺和桐木做的内棺;挖墓穴挖七尺深,下面不要挖到地下水;坟的髙度为三尺,泥土的台阶搞三级;埋葬以后,田地不要更改田境,不要为了让住在这里的死者安乐而使耕种此田的生者劳苦。”
禹死了以后,各种吉祥的征兆都消失了。天帝赞美禹的德行而慰劳他的功绩,就让群鸟回来给民众耕耘,这些鸟的大小有一定的差别,进退有一定的行列,一会儿兴盛一会儿萧条,来去也有一定的常规。
禹死了,把帝位传给益。益守丧三年,思念禹的话一直挂在嘴边。守丧完毕, 益到箕山之南避让禹的儿子启。诸侯不去益那里而去朝拜启,说:“我们的君主,是帝禹的儿子啊。”启就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在夏王朝治理国政。他遵循《禹贡》所制订的计划,开垦了九州全部的土地来种植五谷,连年不断。启派遣了使者按照每年的祭祀节日一年四季都到越地去祭禹,在南面的会稽山上建造了祭祀祖宗的庙宇。
禹以下六代便是少康帝。少康怕对禹的祭祀断了香火,就把自己的庶出儿子封在越国,号称无余。无余最初被分封在这里的时候,民众都在山上居住, 虽然有群鸟耕耘的有利条件,但国家的税收只够供给宗庙祭祀的费用。于是他就又让民众利用土山陆地来耕种,或者追击禽兽野鹿来满足食用。无余质朴, 不搞宫殿房屋的装饰,而是依从民俗,住与老百姓同样的房子。无余一年四季都按时在会稽山上祭祀禹的坟墓。
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衆庶爲编户之民, 禹祀断絶。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其语曰:“鸟禽呼咽喋咽喋。” 指天向禹墓曰:“我是无余君之苗末。我方修前君祭祀——复我禹墓之祀,爲民请福于天,以通鬼神之道。”衆民悦喜,皆助奉禹祭,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
越王勾践五年(公元前年五月,将和大夫文种、范蠡到吴国去做奴仆。大臣们都送到浙江的边上,面对江水设宴饯行,军队排列在固陵。大夫文种走上前为越王祝愿,那祝词说:
玉皇天帝保佑帮忙,从前下沉以后上扬。
灾祸就是福气之根,忧患便是幸福之堂。
强暴待人的将灭亡,顺服依从的必兴旺。
大王虽然被迫前往,从那以后必无祸殃。
君臣之间活活拆散,深深感动上天玉皇。
广大民众哀愁悲痛,无不感到凄恻忧伤。
请让臣下献上肉干,巡行酌酒劝饮两趟。
越王抬头向天长长地叹息,举起酒杯流下了眼泪,默默地没有一句话。文种又走上前祝愿说:
大王所享福气寿命,没有边际没有极限。
上天大地赐给洪福,天神地祇辅佐支援。
我的大王德行深厚,福祚神助常在身边。
道德消除各种祸殃,利于受到它的恩惠。
前往那个吴国宫廷,必将回到越国家内。
一杯祝酒已经举起,请让我们高呼万岁。
越王曰:“孤承前王余德,守国于边。幸蒙诸大夫之谋,遂保前王丘墓。今遭辱耻,爲天下笑,将孤之罪耶?诸大夫之责也?吾不知其咎,愿二三子论其意。”
越王曰:“昔尧任舜、禹而天下治,虽有洪水之害,不爲人灾。 变异不及于民,岂况于人君乎?”
大夫苦成曰:“不如君王之言。天有历数,德有薄厚。黄帝不让,尧传天子;三王臣弑其君,五霸子弑其父'。德有广狭, 气有高下。今之世犹人之市,置货以设诈,抱谋以待敌。不幸陷厄,求伸而已。大王不览于斯,而怀喜怒。”
越王曰:“任人者不辱身歩,自用者危其国。大夫皆前图未然之端、倾敌破雠、坐招泰山之福。今寡人守穷若斯,而云汤、文困厄后必霸,何言之违礼仪?夫君子争寸阴而弃珠玉。今寡人冀得免于军旅之忧,而复反系获敌人之手,身爲佣隶,妻爲仆妾, 往而不返,客死敌国。若魂魄有,愧于前君;其无知,体骨弃捐。何大夫之言不合于寡人之意? ”
东汉赵晔原著《吴越春秋》
2013年张觉撰《吴越春秋校证注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