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福州地区的“境”字缘(上)

标签:
福州民俗境字之缘 |
分类: 文化 |
试说福州地区的“境”字缘(上)
境:形声字,从土、竟[jìng]声。所以,境的首要字意是疆界,边界。扩展为地方,区域,处所以及状况,地步。
福州似乎对“境”情有独钟,将“境”作为庙宇的名称,如东井境、大蚶境、七贤境等等。与“境”结缘,是何缘由,有什么来头?!
一
清徐景熹撰《福州府志》,就偏爱“境”字。常用“郡境”“境内”“境外”“四境”“阖境”“四境宁谧”等等。
《福州府志 街坊》的“境”是作为民众聚居的区域,古时称作街坊或里社的,如同现今的居民坊巷、自然村落、里弄。其中对仓山下渡乡的描述多“境”:
下渡乡,元季(即元朝末年)仅十境,入我朝道、咸(即清朝的道光、咸丰),则十八境,今则二十一境矣。自塔亭下至巷头曰新登上境,新登胜境、新登义境、新登福境。至清安岭,即小岭,曰清安胜境、至十境祠下,曰清泰上境、曰兴义上境、至睹桥亭,曰龙桥北境、龙桥南境、至三叉街、曰鳌头胜境、曰鳌头阖境、此籐冈上之直达也。籐之西,埔头牛眠山,曰万安上境、万安正境,籐之东曰登龙胜境,东安上境,东安正境、即东窑乡。美墩即尾墩。则曰流泽境,港头曰万安境,曰临江胜境,义安上境俗名田塍下,至中墩,曰龙峰境。是为籐山二十一境。
二
一,“里社”曰境,如:“有里社曰延远境”......。
二,“庙”、“庵”通“境”,比如:“今庵废,而里社犹称新丰境”。
三,“阖境赖神以安,故祀之”比如:“又有行祠在善化坊。俱废为里社,今称七贤境。”
今水部门外,犹有通仙境、美化境之名。至临河务,今水部门外河务境。
今丽文坊北贡院云路坊旁有里社,称东山境。
在今贡院前。考今贡院东有里社,曰延远境,俗呼北院后,当即其地。
北永安门,按即黄碑济川门也,在归怀安县治后,今名永安境,考境今钱塘巷内。
石井巷在侯官者八:一在登俊坊内,即今杨桥巷,井在登俊境内。一在桂枝坊,即今牛育巷内一在官贤坊,即今侯官县前,井在官贤境内。一在泔液铺,即今后街宫巷,俗名丰井营,井在巷口泔液境内 ......
通贤境巷,内有通贤里社,故名;今但称境巷。有庙祀赵真君。
香巷,在督署南。北通督署前,南通虎节河沿,旧名万寿寺巷,内有万寿寺也。今寺废,有里社,犹称讲堂境。
泰山巷,内有里社曰金鱼境。
竹林境巷 五代闽为捉生营。宋名仁庆坊。有竹林通应庙。相传龙井有金鳞隐见其中,岁旱祷之,即雨。绍兴中,里中火,民望屋上,有甲士标竹林旗扑火者无数,火寻灭。淳熙中,庙前周氏火,亦然。雨旸疾厄,随祷辄应。嘉泰三年请于朝,赐额“永惠”。明时诰勅犹勒庙前。按庙今为里社,而井犹在庙中。
观巷 在鳌峰坊之南,旧名仙迹坊。有里社,中有双石奇迹,今名仙迹境。
自鼓楼折而东曰新街。今称按司前街有庄嘉公祠,祀元闽海道廉坊使庄嘉。嘉字子敬,至正中莅闽剿群寇,救荒有法。闽人家置香几,每出罗拜,即去,肖像祀之。今改为里社之神,曰依仁帅正境。嘉庆闽,郡人以其地创文昌阁。
贡院云路坊边有里社,名东山境。
北院后,有里社曰延远境,即旧罗城延远门址也。
通天境巷,旧名延善庵巷,内有通天夫人庙,故名。旧有育婴堂,雍正二年建,后移光禄坊,今地为江西会馆。巷之西口,与经院巷接,通化民营。
街之半有巷二:一曰新丰巷,以内旧有新丰庵也。今庵废,而里社犹称新丰境。
郡志有钟山肃安王之庙,在城西钟山寺后,广顺二年林嗣宗撰记。后唐三年建,闽王氏时,累加封号。晋开运三年,江南兵至攻城得神助。汉天福十二年,改封今名。宋时寺遭毁者,火及庙辄灭。元丰五年重修。按今庙已毁,唯里社犹称钟山境,未知即其址否?
西峰巷,今称西峰里。巷有两歧,皆通后曹。内为督左营参将署。有里社,曰二贤境,祀伯夷、叔齐,不知创自何时。
小排营巷,在孙老营西,达文藻山河沿,中通猫竹巷。又有横巷,曰保定巷,通醋巷,达于善化坊。中有里社,曰西岳善应境。
悦济巷,今俗称泰山巷,以巷口有小庙,署泰山府也。跨桥有北斗宫,皆不知建自何时。其北里社曰仙湖境。
钱塘疑即乾元之讹,以乾元寺而得名也。然郡志:钱塘、乾元凡两见。以通于小古楼者,为乾元巷;以通于北后街者,为钱塘巷。且今桅杆后地,亦有里社曰钱塘境,不知其命名何取也?
街之半有钱塘巷。内有里社,曰永安境,即唐罗城永安门地。钱塘者,乾元之讹也。盖地旧有乾元寺。按《闽都记》:乾元寺本无诸旧城,晋太康迁城以为绍因寺;乾元三年更今名。
环峰境,在北库巷内,祀宋丞相,魏国公张浚。
今大营里福性境,亦祀卓祐之,未知分自何时?
怀德坊内,旧有地平瑜珈教寺。元至正间建,明景泰间改为法禅寺,俗呼地平堂。嘉靖间改为养正书院,其东有织染局、市舶内臣公署也。明成化十六年移此,今并废。又有校士馆,明时督学试士处也。国初毁于火,废为城守营,今俗称营房里是也。内有里社,犹称文馆境。
七贤庙 在大街南,宋建炎初建,祀王忠竭、郑仲贤、郑谨净、郑守道、郑诚、王子元、王子清七人,皆钜野人。五代唐天成中,群盗啸发,阖境赖神以安,故祀之。又有行祠在善化坊。俱废为里社,今称七贤境。
这里,将“庙”称“境”的理由说的很直白,为的是:“保境安民”!
三
宋 谢泌(950-1012年)任福州知州的时候,写了《福州即景》,其中有: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说明福州寺庙之多,并非夸张。
福州民间信仰,每个里社或自然村,会有几个庙(宫、庵、殿),其中某个庙宇的主神是全体居民共同拥载的“里社之神”,福州俗称“大王公”。能够保境安民赐福的“大王公”所在的庙宇就又称作该里社或自然村“境”。所以,这里的“境”,兼具地域与神庙两者含义名称。
比如福州后营村(含村上、村下两自然村)的庙宇,主祀“玄帝”,故称“玄帝庙”,又挂“真武殿”牌匾。对当地民众而言,则称之为“金吾境”,玄帝是后营村的“大王公”。
金吾境门面还兼有的名称:真武殿、玄帝庙
玄帝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玄天上帝,亦即真武大帝。“金吾”则有多种解释。村民只认金吾境的“大王公”,不太在意“他是谁”。该村原有金吾池(已填没),该村龙舟的龙头是“金牛”,“金牛”与福州方言“金吾”谐音。
又比如此地往北不远的崎下、崎上两自然村的“北嶽境”,主祀北嶽大帝,是两村的“大王公”。该境的“后殿”奉祀的是刘行全。
王应山《闽都记》:刘行全“为唐末为王绪将。绪为秦宗权所迫,拔其军南徙,以行全为前锋。至漳,忌而杀之。王审知为立庙州北,出师捍敌多著灵应”。
王审知所建的称“北庙”,原先规模宏大,配有田园农舍,派员看守祭祀。北庙的刘行全逐成为原先崎下、崎上两村的“大王公”。由于年代久远,虽经几次重修、重建,规模渐小,终成危屋。
而“北嶽境”是明清时期福州社稷坛配属建筑的“北嶽庙”,供奉北嶽大帝。清亡,社稷坛与“北嶽庙”停用以致氾毁。村民在北庙前边重建“北嶽庙”,合称“北嶽境”,北庙成了“北嶽境”的后殿。北嶽大帝代替刘行全成为两村的“大王公”。大殿陪祀“药王”等,村民有疖、疮等等小伤肿痛,会请药王给药:挂在药王脖子上的“纸箔”(药王是谁不重要)。
位于福州市新店镇战坂村的“战坂境”,始建于五代,清代重修。内祀五代闽国将领李仁达(神号:护国留侯)及临水夫人、福德正神、卢杨二舍人、大储君等。战坂一地得名,便始于李仁达在此地击溃南唐军。庙门悬挂匾额“龙峰正境”。为晋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近郊多是外地“移民”杂居的,各种姓族群奉祀各自的祖先,但不一定建姓氏祠堂,而是合建庙宇。
福州北门白水塘村地处五凤山南麓。早期山民信奉的神灵在五凤山麓建造庵堂寺庙,以求保佑。留下地名的有“西庵”“庵谷”等等,都是小庙。留有神名的有“判官狄公爷”,“师公”“袈裟”与“蓝主宰(畲族祖先蓝大人)”等等。
明朝初年兴建社稷坛的时候,马、林、李等姓氏移民开发白水塘。马氏村民建有始祖马援庙,林氏村民建有白马王庙。历经风雨,上述各小庙庵相继塌毁,全村合力在三凤山南麓建造《泉塘境》,主祀显佑尊王,乃白水塘的“大王公”。后殿奉祀白马尊王。前殿兼祀临水陈夫人、土地公、“狄公爷”等诸多神灵。乾隆甲寅(1794年)乡贤林长泰敬献“白马大王”石香炉一座今犹在。显佑尊王就是受封“忠显佑顺王”的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泉塘境的白马大王陪祀有苏姓夫人和齐姓马夫。传说他们是白马三郎在五凤山收留的。
据传,五凤山北麓苏姓姑娘在山上放牛失踪,全村民众出动寻找未果。求狄公爷破案,说是被白马王收做了夫人,便在泉塘境塑了夫人像。而齐姓小伙上山失踪,是被收做了马夫。于是在泉塘境后殿的右墙上画了马夫牵白马的图像。民众称马夫“老齐”。老齐瞪着大眼,那栩栩如生的凶像让小孩都不敢进入后殿。
白马王是汉闽越王无诸之孙,郢之三子白马三郎,是福州地区比较重要的民间信仰之神,有很多白马王庙,不知道多少庙宇有夫人陪祀。
上个世纪六七年代改为奶牛场以后,重建的泉塘境就没有白马王夫人塑像与老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