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道今昔絮谈(四)1,北坛山2,五凤山

标签:
福州城小北岭古道北坛山五凤山 |
分类: 文化 |
四
新店古城是福州建城之始,据林汀水教授考证,汉初福州城内三山(于山、乌山、屏山)均在“
周晋王35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兵败被杀,越王族于是航海入闽,徙居越迁山,他们繁衍生息,族群发展,就要向外开拓。越人擅长驾船,有的就逆闽江而上,欧冶子们留在被称为冶山的南麓铸剑,大批人继续到了莲花山脚下,聚众在古城一带生活生产。此地背靠莲花山,有着丰富的生活资源,利于族群迅速发展。无疆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成为闽越部落的首领。于是在古城建都城。越人善于冶炼,在当时属于高科技,都城称“冶”。
同冶城毗邻的小岛,上平下方,是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息的遗址,不乏有人驾舟前往采食捕鱼。闽越王国鼎盛时期建粮仓于此,称浮仓山,今为福州第七中学所在地。
无诸他们在古城南望浮于碧波荡漾的冶山,犹如仙境,他们曾经路过的地方。就有进去探究的愿望,并且看望欧冶子们。无诸死后选择葬在冶山南麓的王墓山,其后代在此修建庙宇祭祀、建宫殿歇息,可见无诸及其族人早已钟情冶山,揭开了后来在冶山之南建设都城的序幕。
现今在欧冶池周边建了公园,取春秋战国时期遗址之意,称《冶山春秋园》。
古城的无诸族人怎么从陆路走到冶山的?从地形地貌来看,他们是沿着五凤山下“湖边”走的:按现在的地名,就是先到义井,王墓,过北坛山(今天泉路),到崎下村再进入崎上村,由此可以东拐越过舍人山(今福建省信息学院),就到了龙腰,就是冶山(今屏山)山麓。
百年沧桑,冶山不再是孤岛以后,从古城进福州城就不必从崎上路拐到龙腰,可以继续从崎上村往南到村下自然村,转到观音亭(现在三角井公交站位置),就到了福州城的北门。
往返于冶山与小北岭之间走出来的小路,是古道的雏形,随着社会发展,修成了官办古道。
路是走出来的,上千年古道,胜迹遗址渐渐隐去,寻寻觅觅,留得零星记忆。
1,北坛山与社稷坛
现在叫做天泉路、当地人叫“大路”的这段古道旁小山岗,是五凤山分脉,称北坛山,当地民众也称梅柳岗。西面是白水塘村,东面是梅柳村,南面是崎下村,北面是江厝村。建国前北坛山是官地,北坛山顶建有社稷坛。清朝以前地方文武官员到这里祭土地神和谷神,祈求风调雨顺。遇到严重旱情,社稷坛也是祈雨的地方。社稷坛的建筑物民众称之为“官厅”。
社稷坛修建在三层土夯的圆台上,社稷坛南边下方有北嶽庙(嶽
北坛山的大路(今天泉路)上有个亭子,石刻大字《憩亭》,系跨路所建,两侧砌有长台,行人从亭子当中穿过,也可以坐在长台上休息。这应该是古道的配套建筑:“五里亭”。
到了民国初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社稷坛(官厅)办过学校,后来官厅损毁,整个北坛山成了周边民众的公共山地。
天泉路西侧,在崎下村与白水塘之间,有一座神境庙——北嶽庙(北嶽境),前殿供奉“北嶽大帝”和“药王”,后殿供奉“崇顺王”。“药王”是谁不重要,只知道他的身上背了一串中间贴有锡膜的小纸钱,当地有人生疮,会到药王那里烧香祈福,然后取一张纸钱贴到疮上。
崇顺王是实际存在的人物,原本是单独祭祀于北庙的,为什么会变成后殿?
崇顺王刘行全(848-887),为王潮三兄弟所率部队的先锋将,唐乾宁三年(896)六月,王潮三兄弟,有感于“刘行全阴功”,在福州立“北庙”祀刘行全,距今有1119年历史。据说当时“北庙栋宇宏丽,有果园、稻田,岁殖其利,祀事以给”。后庙宇圮毁。宋政和二年(1112),怀安知县吴与重建。近来后殿考古发掘,发现地下有唐五代“线纹砖”等文物,说明后殿是在北庙原址上面重建的。
北嶽庙圮毁以后,重建北嶽庙选在北庙的前面,于是北庙成了北嶽庙的后殿。这当然还是推测,属于待解之谜。崇顺王的北庙是崎下村村民的地方神灵,他们为先人造墓的墓碑上刻的地址并非“崎下”,却是“崇顺”。据说有一年游神时崇顺王的木雕像不宜抬出,临时抬了北嶽大帝的雕像,此后就照此延续下来。从此他们的大王公是北嶽大帝,不再是崇顺王。
《闽都记》:社稷坛是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迁移到此地的,虽然北庙在此前四百多年就已经存在,但是此时的社稷坛与北嶽庙的地位和影响超过了崇顺王和北庙。
2,五凤山下古道旁
《闽都记》:五峰山,“由大鹏搏而来。五峰秀耸,延亘教里,为郡后扆”。于是五峰山又称大鹏山,因为福州方言“峰”与“凤”发音相近,“五峰山”现在就成了“五凤山”。山势从东向西依次是一凤山、二凤山、三凤山、四凤山逐渐降低到“凤尾山”,分脉出铜盘山。
五峰秀耸,义井村与王墓村在主峰(一凤山)东麓,山势险要,就近俯瞰福州城,乃历代兵家要地。清代林枫撰写的《榕城考古略》提到:“在郡北大鹏山之南,俗名北坛山……其北地名王墓,传为王延翰葬所,即太平地藏也。”
这里的大鹏山,即指五凤山。王墓村在五凤山东麓下的古道旁,濒临古代东湖。相传王审知的长子王延翰(史称闽嗣主),其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斩杀王延翰,后葬于王墓村。近来开发商忌讳“王墓”,改称黄埔村,挂上金字牌,湮没了历史。王墓在明代以前没有村庄。明代万历年间,方氏先人因黄河泛滥,自河南迁于此,此后慢慢有了村落。现在村中老宅和方氏宗祠,多是清末和民国建筑。
五凤山北麓是马鞍峡谷,北边就是北岭山脉,所以五凤山百年前还有豹子出没。
五凤山南麓以三凤山居中,同左右的二凤山和四凤山犹如大鹏展翅,昂首向南俯瞰福州城。四凤山西侧高度遽然降低,余脉又称凤尾山。
凤尾山分两枝往南延续,东为竹柄山、西为铜盘山。凤尾山、竹柄山跟铜盘山围成铲状簸箕形的小湖湾;三凤山南麓跟北坛山、竹柄山围成铲状簸箕形的小湖湾。
岁月流逝,西湖渐淹塞,到宋皇祐四年(1052年),所存仅十之三,两个小湖湾成了两个铜盘小平原和泉塘小平原,它们各有小溪,汇水向南流入西湖。
古道旁的泉塘小平原适合开垦水田,山边适合建房栽种果蔬。这里陆续有移民定居创业。据传有马氏三兄弟一众到此,分别在崎下、凤尾山和北坛山西边围绕泉塘小平原定居。他们在凤尾山东面繁衍发展开发了竹柄村(现在全部迁移分散),在北坛山西边繁衍,发展开发了白水塘村。崎下村、竹柄村和白水塘村的马氏族人,堂号均为扶风堂,他们有共同的字辈排序是有共同的祖先。崎下村或有崇顺王部属居留护庙祭祀,成为早期居民。
《闽都记》:“吴伯璋墓在白水塘”。吴伯璋,明朝天顺已卯(1459年)开始先后出任浙江、广西、安徽训导、教瑜,墓葬白水塘。说明白水塘已经有500多年的存在。
白水塘村的马氏族人,在三凤山南麓修建庙宇“泉塘境”,主祀忠显佑顺王伏波将军马援,俗称显佑尊王。泉塘境的后殿供奉白马尊王,他是汉闽越王无诸之孙,郢之三子白马三郎。泉塘境前种植两棵榕树。现在泉塘境拆迁易地重建,规模格局远不如前,两棵榕树被村民保护留下,依然枝繁叶茂。
“境”是福州地区民间对地方神庙的称谓,所供奉的主神统称大王公(大王君)。北坛山周边(包括龙腰村)的五个村每年元宵节晚上进行一次赛神活动。
每位大王公的神轿队伍前面由火把锣鼓开路,后面跟上信众。各村将自己的大王公都抬到白水塘村集合,各队到齐以后列队抬到北坛顶。
赛道是从古道(大路)转向社稷坛的入口处开始,通向社稷坛的直道。各村前往观看的民众分列跑道两旁,提着灯笼,摇旗呐喊。按照惯例的次序北岳大帝领先,显佑尊王其次,......各队一一从起跑处向着祭坛奔跑。没有计时,没有裁判,只要顺利,各村都说自己村跑得快,热闹,欢快,皆大欢喜。
http://s1/mw690/001wWLwazy7nhU03wc010&690
这种赛神活动起于何时,发起的缘由和程序是谁制定,为什么只有出北门古道旁村子参加,为什么要在白水塘集合,诸多疑问是谜的存在。会不会跟社稷坛的守卫有关?待解!
公元1373年社稷坛迁建于北坛山,距今600多年,有史料记载的白水塘距今有500多年。两者有什么因果关系?可能的情况是,社稷坛在北坛山兴建的时候,一批建筑工程员工和管理层人员就近居住下来。几年后,社稷坛完工,部分人员定居下来,加上社稷坛的留守人员,逐步形成村落——白水塘、梅柳与崎下。
吴伯璋墓在白水塘属于五凤山南麓,此后五凤山成为福州城造墓的风水宝地。王昺,字文晦,福建省福州市侯官人。嘉靖壬午(1522年)乡荐,授海门教谕,擢国子博士监丞,升户部主事卒,葬五峰山(据《闽都记》)。山上保存一方石碑,为白水塘村民陈存水保护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