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交大校长换帅 林忠钦接棒张杰掌门

(2017-02-23 14:12:49)
标签:

杂谈

记者曹继军颜维琦

他是土生土长的交大人,从学生到校长,一天也没离开过交大。“饮水思源”碑旁学习,“与日俱进”日晷前工作,“思源湖”畔生活,他在交大求学和工作近40年,几乎分管过学校的所有工作领域。

22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的任免决定,由5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不再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职务。

得知这个消息,一位上海交大毕业生回忆起6年前他与林校长之间的有趣交集。那是2011年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时任常务副校长的林忠钦是主席台上的颁证嘉宾。轮到这位学生领取毕业证书时,头上的学士帽突然间滑落,一手拿帽子一手接证书显然不太方便也不庄重,站在斜对面的林校长微笑着帮这位学生“保管”了学士帽,让他顺利完成了领证仪式。在上海交大人的心目中,林忠钦就是这样一位宽厚务实、可敬可爱的“老交大”。

自从1978年考入上海交大船舶工程系后,除了1982年在重庆造船厂工作了半年,19941995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了一年高级访问学者以外,他在上海交大已经待了近40年。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林忠钦出生于195712月,祖籍浙江宁波,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894月,林忠钦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结构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先后任机械工程系副系主任,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2004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2010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林忠钦将弹塑性力学、工程统计学与制造工艺相结合,二十年来持续开展薄板成形与装配质量控制研究:突破了薄板成形工艺稳健设计的技术瓶颈,使车身覆盖件平均废品率控制在0.5%以内,形成了汽车板精益成形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汽车板技术的进步;突破了离线检测条件下车身质量评价与诊断的技术瓶颈,形成了中国汽车车身制造2mm工程技术体系,使中国轿车车身制造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明了复杂薄板装配的数字化封样方法,实现了薄板装配工艺设计从经验类比向科学量化的转变,使新车型车身开发的实物试制样车大幅度减少。近年来,他响应国家战略布局,积极将研究领域向大型飞机机身制造和装配、先进航空发动机数字化工程、大型运载火箭薄壁加工、高技术船海工业装备等领域拓展,与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商飞、中航工业商发等集团公司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2011年,林忠钦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新闻网上一篇介绍他的文章说,“林忠钦是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又是位亲切的师长。每一位正在或曾经工作生活在他科研团队的人都会感到这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文章说,作为一名党员,林忠钦常跟团队成员说:“党员把钱看重了,别人就把你看轻了”。他把自己获得的蒋氏基金、何梁何利创新奖、通用中国科技成就奖的奖金全部交给课题组,用于支持科研工作。2010年,林忠钦获得“长江成就奖”,他把100万奖金全部捐献出来,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长江思源奖助金”,用于奖励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在学习和科技创新方面表现优异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当有老师建议用个人名字命名奖学金时,他说:“我是一名交大人,饮水思源的校训不能忘,取思源之词不忘母校之恩”。

今天举行的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干部大会上,林忠钦也以“思源致远,携手并进”为题和师生面对面。他说,“是交大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给了我广阔的事业舞台,使我有机会为祖国建设和学校发展做些工作。在这40年间,‘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已经融入我的血脉。”在这位老交大人的眼中,交大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学校,一所有责任担当的学校,更是一所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学校,立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忠钦特别强调大学的社会价值。他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当我们在评价一所大学时,主要看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创造出来的知识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大学的社会价值在于通过“知识增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为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传授知识,促进了他们知识能力的增值;我们深入未知领域探索知识,推动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值;我们按照社会需求转化知识,支撑了产品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增值,我们面向国际社会传播知识,体现了民族文化和国家软实力的增值。“知识增值”的本质是指大学通过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为国家、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最近十年间,上海交大经历了快速发展:确立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平台式宽口径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财政总收入从31亿增长到超过百亿,科研总经费从11亿到突破30亿,文科科研经费从1600多万跃升到1.2亿,SCI论文从2000多篇增加到6000多篇,高居全国大学榜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ESI万分之一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9个学科跻身QS排名世界50强。

十年间,交大师资队伍建设经历了引育并举“三步走”改革,建立了多维发展、多元评价的人才成长体系,师资队伍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提高。20141016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Nature专门发表了上海交大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经验,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对中国大学改革的高度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