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孟子思想看成功之道(之四)
(接上文)
最後做一個總結,如果你想做一個人才,要記得孟子最後一段話,在講義上特別提到,這段話很特別,很有趣,很豐富,分六段,「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我們翻成白話文才會懂,如果白話文還不懂,要翻譯成英文,英文白話比我們白話更清楚。第一句是什麼意思呢?(英文)你如果說可以被我慾望就是善的,那我想吃牛排,牛排就是善的嗎?這不是很荒謬嗎?孟子把人分為兩半,一半是小體,另一半是大體,大小不以胖瘦論,大小要以重要來看,我有這樣的身體,很抱歉,動物也有。動物也有我也有叫做不重要,稱為小體。但是我的心動物沒有叫做大體。這是孟子偉大的地方,把人的生命分成兩半,大體是我的心,小體是我的身體,譬如我坐在車上,我的小體很舒服,上來一個老太太,我的大體不舒服,我就讓大體來支配小體,趕快讓座,老人家坐下去,我很快樂,大體很快樂,小體還要撐著,這是君子。一般人是小人,小體很舒服,大體不快樂,大體不要吵。孟子的思想裡面,把人分成大體代表心,小體是身體。請問「可欲之謂善」代表什麼?我的心看到很喜歡的就是善。我講具體的例子,我在街上看到一個大學生,扶著一個老人家過馬路,這個行為我一看很喜歡,我在車上看到一個中學生,把座位讓給一個殘障者,我一看這個事喜歡,我一看到年輕人孝順父母我就喜歡,這些事都叫做善。沒有說跟我有什麼牽涉,我看到就喜歡是我大體,我的心看到就喜歡就是「善」的行為,代表人性向善,這個善到處都可能出現。這是第一步而已,有六個境界。第二個「有諸己之謂信」,信者真也,你要做一個真正的人只有一個辦法,「有諸己」,把那個善在自己身上加以實現。因為你前面第一步是看到別人行善,你覺得很快樂,第二步自己來行善你才是一個真正的人。說到真正的人實在很尷尬,古代人常常發現假人很多,莊子很喜歡說真人,他越說的多越發現假人,都是假人,所以你要做真人怎麼辦呢?把握向善的要求真的去行善,你行善的時候是一個真的人。第三,「充實之謂美」。一般人講美不喜歡談這個,說藝術有藝術的價值,我們這邊講不一樣,儒家講人文之美,人格之美。這種人格之美怎麼會充實呢?任何地方都可以行善就是充實,充實就是沒有任何缺陷,沒有任何遺漏。我從早上到晚上在任何地方行善,叫做「充實之謂美」。我在北師大演講的時候有一個學生提問題非常好,他其實已經工作很多年了,他說每天早上上班的時候坐地鐵,那個時候我精神很好我讓座沒有問題,但是六點下班的時候坐在地鐵上我看到老人家我實在站不起來了,請問這個時候我就有問題嗎?我說越是站不起來越要站起來,代表你有志向,可以讓自己的大體發揮作用。真正的檢驗就是你很累很累的時候做該做的事,德行跟修養就在這種地方產生的,這是人生修養的問題。孟子裡面說「充實之謂美」,假設你現在看到一個人,白天也好、晚上也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該行善的時候就行善,這樣才有一個效果。下一步「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各位知道什麼是光輝嗎?到廟裡拜一拜,菩薩不是有光圈嗎?不是因為禿頭發出的光,是修養產生一種內在的光明,這是第四步。然後「大而化之之謂聖」,什麼叫「大而化之」呢?他能夠充實有光輝,還可以化,「化」代表可以感動群眾,真正偉大的人能夠感動群眾。
我今天跟同學分享這種觀念,同學們會覺得現在我們還年輕,誰能感動誰呢?你要知道次序,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最後一步最難,我就是看到最後一步,對孟子佩服得心悅辗了,最後一步「聖而不可知之謂神」,人生的境界最高的地方「不可知」,任何宗教都一樣,就好像佛教說「不可思議境界」,像基督教講到上帝的時候,(拉丁文)「神秘莫測的神」。任何一種宗教,或者哲學最高境界都是「不可知」,代表理性不可掌握。哪一天你到那個地方就知道,確實有一種偉大的可能,這種偉大是每個人到接近的時候像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我們實在是不能瞭解,因為我們是「從心所欲必然踰矩」。所以看到孔子這樣講很難瞭解,人生一定有不可思議境界,因為人的生命真的偉大,古人對這方面瞭解很多,他說人本來和天地一樣大,只是人把自己看小了。孟子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可貴的地方,這樣對於我們人格號召,讓我們人格去發展都是最好的一些建議。他們講的不是假話、虛話,他們自己做到了,我們自己做到就會很快樂。我們今天講這些不是因為談孟子所以來教各位,說實在我對於孟子有一個特別的印象,我們今天在清華大學,各位都知道有一位重要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就在清華,他的傳記我看一遍就記得了,楊振寧先生說他從30歲以後,做人處事都靠孟子。因為一個物理學家,如果做人處事要成功,需要有哲學做根據,他就是一個例子,活生生現成的例子。當然每個人的例子代表某種特別的成就,這是別的問題,我只是說他老人家也說了這句話,因為他小時候父母強迫他去背孟子,當時也是一面背,一面心裡很難過的,但是後來發現人不能靠物理做人處事,那是科學怪人,怎麼可能有天下掉下來的禮物呢?
最後我們就說一下孟子特別提到聖人。聖人有四種,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變成聖人,同學不要誤會,不是剩下的人,聖人代表完美的人格。第一種叫做「聖之清者也」,非常清高的,伯夷,他應該是處女座吧,他非常清高,他當官的時候旁邊有一個壞人一起做官,他立刻辭職,他說這個是壞人,我怎麼可能跟他一起呢?其實我們做官的時候,也常常碰到這種情況,我在台大教書,有時候也碰到不好的同事,在系裡面大家都是同事,也不能多說,把他趕走,幾十年同事見面很尷尬,有時候因為都是知識分子見面打招呼,我說你好嗎,心裡想怎麼還活著呢?所以伯夷就是這種人,他說到我做不到。他說到做到非常清高,最後只好餓死了,我為什麼不願意那麼清高,各位知道了吧。
第二種「聖之和者也」,「和」就是很隨和,這種人叫做柳下惠,柳下惠這個人非常隨和。朝廷裡有好人也有壞人,無所謂,你好你壞關我什麼事呢?這個人口碑不錯,只是他有一個很壞的弟弟,他弟弟很麻煩,念莊子才知道他弟弟是一個大強盜,說到這個大強盜,有很多故事,今天不是說莊子的故事,以後再說。柳下惠坐懷不亂大家都知道吧,晚上進城的時候,城門關了,在城外好冷,來了一位小姐,只有抱在一起取暖,其實這一招在電影裡面常常看到。但是抱了一晚上沒有發生任何事,很了不起,我看到這個故事就知道我的綽號叫做柳上惠,所以不要輕易嘗試。
第三個「聖之任者也」,這個人叫伊尹,伊尹這個人五次叫他當宰相他上台,讓他下台,他就下台。隨時叫他隨時出來承擔責任,很有責任感的。這三種聖人有的清,有的和,有的任,但是最偉大的是孔子,如果不推崇孔子怎麼叫孟子呢?孔子是聖人裡面的「時者也」。時代表什麼呢?該做官就做官,該辭職就辭職,該走的快就走的快,該走的慢就要走的慢。走快跟走慢也需要看時機嗎?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遲遲其行,因為魯國是孔子的祖國,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他走幾步就要停下來,希望魯國的國君把他請回去,停停走走,怎麼沒有人來追呢?所以停下來好幾次。但是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叫做「接淅而行」,那個米已經洗了,洗了來不及煮,就撈起來走,寧可過了國境再來吃飯。為什麼?這個齊國不是我的祖國,離開的時候很快,毫不留戀,這是很特別的,表現人的情感適當的一種情況。所以孟子推崇孔子「時者也」。最後拿射箭作比喻,可以作為我們的結束。射箭的時候好遠好遠,能夠射中箭靶都是了不起的聖人,都要靠力量很夠,修養很夠,要有智慧,所以孔子勝過別人。另外三種人都有個性,都有性格的特質:我很清高,清高到底成為聖人,我很隨和,隨和到底成為聖人,我有責任感,有責任感到底成為聖人。但是只能把箭射箭靶那一帶,不能射中到靶心,但是孔子一射就中,光靠天生氣質、才華、性格不夠,還需要智慧。
結論就是,整個儒家的思想絕不是只談道德,道德也不能離開智慧的判斷,在孟子裡面我們談到修養的方法,就是從「智仁勇」所謂三達德培養一個人。最後送給各位一句話。我的女兒在念國三的時候有一天跟我回家說,我今天才知道我崇拜誰,我一聽到這種話心裡就很緊張,因為以前常常說崇拜誰,一問是誰,歌星,很麻煩,因為我想跟那個歌星做朋友爸你幫我介紹一下,我怎麼跟歌星介紹你呢,歌星看到我也不理,所以我很怕他崇拜新的偶像,結果我弄錯了。就是初三那一年,她說我今天發現我崇拜誰了,我嚇一跳說崇拜誰呢?我崇拜孟子,因為很多藝人,台灣有一個人叫做順子。我就問她說:「你崇拜孟子是哪一個孟子?」就是你常常講那個孔子孟子的孟子。我放心了,因為孔子孟子就有一個。我就變成很好奇,我說你怎麼崇拜孟子呢?一個15歲的小女孩,崇拜孟子一定是很奇怪的事。她說:「因為今天上國文課,國文老師教到孟子我很感動。我說哪一句話呢,念來聽聽。她就背給我聽了,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個15小女孩把這段話唸完畢臉上正氣凜然,我覺得真佩服。我還特別問她,你最喜歡哪幾個字?她說:「動心忍性。」她還把它寫下來當做座右銘。什麼是座右銘呢?做不到的事就是座右銘。所以學習孟子從初中生15歲到我現在五十幾歲都會受到感動。孟子是一部太少被我們開發的寶典,我在任何地方演講,很多人都指定我講《孔子》、《莊子》、《易經》,很少有人提到孟子。今天我來清華講孟子,一方面是我們最後才聯絡上,別的都已經排滿了,只剩孟子了,另一方面我記得梁先生在清華園,他對孟子有特別的心得,並且孟子是我非常喜歡的哲學家。人的生命結構有「身、心、靈」三個層次,你要注意到身體的需求是必要的,同時要發展人的心智、基本的潛能,好好去追求智慧、仁義以及勇敢,然後才可以走向靈的生命,展現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培養浩然之氣,讓自己這一生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快樂。以上是我今天所談的主題,謝謝各位!
問:台灣學者是跟您一樣喜歡孟子嗎?
答:有一些學者教學教到孟子,當然會設法多做探討,但是喜歡孟子,把他當做生活的楷模,長期加以研究的其實也不是很多。因為孟子始終沒有成為顯學,就是並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一般人想學儒家,當然學孔子的《論語》,《論語》的東西很簡單,說出來大家都懂一些,感覺符合一般的需要。但是念孟子你一開始念,那些都是歷史故事,誰在乎誰是梁惠王呢?當時很得意,現在誰在乎他們呢?這些人一看,他們的問題跟我無關。但是重要在於後面,我念孟子心得很多,因為孟子製造很多成語,現在我們都還在用,譬如「喬遷之喜」,搬家喬遷,守望相助,這麼簡單的詞語都是孟子發明的,至少這樣的成語50、60個我們都在用。
問:台灣的人會認為有老子、孟子、莊子這樣的家,會不會覺得很驕傲呢?
答:當然,這是文化的祖先。
問:那您會不會支持兩岸統一呢?
答:很好的問題,意思就是說,贊成不讚成兩岸統一。如果不統一我們驕傲什麼,這個說法把政治和文化完全混在一起,我覺得有商榷的餘地,因為自古以來中國歷代裡面,都有分分合合的過程,你可以政治上佔據大部分的地方,但是並不代表文化上你有壟斷的權利,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問:莎士比亞是美國人的祖先,還是法國的祖先呢?
答:莎士比亞是所有使用英文的人共同的資產,甚至再進一步說所有的文化上的資產將來是全人類共同的資產,你一定要把他落實在政治現實來看,我認為是非常幼稚的事情,在大學校園不需要談這些。
問:在您的整場講座當中,將中華民族古今成大事者概括為三點,智慧、仁義、勇氣,而在民國時期有一個學者是李宗吾先生,他反其道而行之,把古今成大事者概括為「厚黑」。那今天藉機會請教一下,您如何看待您提出的「智、仁義、勇」和李宗吾先生「厚黑」的關係?
答:這個問題比較有趣了,李宗吾的「厚黑學」先是厚如城牆,黑到煤炭,到最高境界時候厚而無形,黑而無色,我們早就唸過這些書了,你說一樣不一樣呢?李宗吾這樣人不是哲學家,是社會觀察家,瞭解社會現象,最後歸納人心是負面的,我們不能怪他,因為每個人的遭遇不能重複。如果我是他說不定比他還要偏激,不能說他錯,但是研究學問先要保持心態平和,不能把個人經驗作為基礎。我學習這些哲學,我儘量不要把個人的經驗投射進去,我先花幾十年的功夫去瞭解西方的哲學、中國的哲學,所以我現在做幾本經典解讀的時候,我才比較有自信說,我還不至於有明顯的偏差。如果有人指出來,我發現是事實,立刻改過,這是學習的態度。如果問儒家這種所謂的「智仁勇」跟李宗吾的有沒有相通的地方,我覺得沒有直接的關係。李宗吾也不是要靠儒家,在他心目中把儒家說成是封建制度的守護神、醬缸文化的祭奠都可能,但我們都尊重他發言的權利,因為他不能替自己辯護,我也不加以明確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