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问事鬼神”,钱穆注释“问祭祀奉事鬼神之道”,意思就是所谓问事鬼神,就是向老师请教祭祀事奉鬼神应该怎样做。
“问死”,在这里被认为是问死后的事,也就是问人死后会怎么样?
本章的译文是,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怎样事奉人都还没有搞清楚呢,还谈什么事奉鬼神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本章的注释是这样的,“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意思就是如果不能做到诚敬待人,则必定不能做好事奉鬼神之事。如果不了解生的道理,则必定无法明白死。人与鬼神、生与死本就是事物在不同时间、空间上的不同状态,但学习这些知识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越级,这就是孔子之所这样回答子路问题的原因。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还有这样的注释,“盖人所不知,尚可就其所知推以知之,故子贡闻一以知二,颜子闻一以知十。死生本属一体,蚩蚩而生,则必昧昧而死。生而茫然,则必死而惘然。生能俯仰无愧,死则浩然天壤。今日浩然天壤之鬼神,皆即往日俯仰无愧之生人。茍能知生人之理,推以及于死后之鬼神,则由于死生人鬼之一体,而可推见天人之一体矣。”不论是鬼神之事,还是人死的事,并没有人真正看见过或经历过。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所知道、明白的事物中推导出来。生与死本就是一体的,在世时懵懵懂懂,死后也必然会浑浑噩噩。一个人如果一生中上能无愧于天地、下能无愧于君亲,即使去世了,成为鬼魂也能浩然于天地。如今以浩然之气存于天地的鬼神,都是在世时能无愧于天地君亲师的人。如果能通过生人的道理,推而知之鬼神之事,也就明白了死生人鬼之一体,大道相通,进而可推知天人之一体的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