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1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2019-06-08 09:56:29)
标签:

文化

分类: 论语学习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色斯举矣”,朱熹注释为“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意思就是野鸡一见人的神色不对,马上展翅飞开了。
      “翔而后集”,朱熹注释为“回翔审视而后下止”,要再停下来的时候呢,在空中盘旋两圈,仔细观察,确认安全,才降落下来。
      “山梁雌雉”,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时哉时哉”,钱穆先生的注释为“虽雉之微,尚能知时,在此僻所,逍遥自得,叹人或不能然也”。虽然只是一只雌野鸡,但是它也懂得时宜,懂得在这样僻静的地方,逍遥自得,可惜很多人都没有这种认识,这种理解比较偏向于主动。朱熹引用了邢昺的注释“时哉,言雉之饮啄得其时”,偏向于被动。
      “子路共之”,对于此处“共”字的含义,一般有三种解释,一种认为同拱字,“子路闻孔子赞叹此雉,竦手上拱作敬意。”就是拱手致意的意思。另一种认为此处“共”字同供字,“子路闻孔子美之,投粮以供。”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是方向的意思。
      “三嗅而作”,嗅,怀疑本是狊(ju)字,错写成臭,又再错成嗅了。狊,上目下犬,像狗一样警惕的看的意思。钱穆先生的注释为“雉见子路上拱其手,疑将篡己,遂三狊而起飞。言三狊者,惊疑之甚,此即所谓见几而作”。野鸡见子路向其拱手,以为子路准备抓它,非常警觉的看了看,马上飞走了。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三嗅”的意思是子路投粮喂养,野鸡闻了闻,没敢吃,飞走了。
      本章的译文是,野鸡们只要看见人们有少许不善之意,便马上展翅飞开了。在空中回翔再三,瞻视详审,直到确认安全了,才降落下来。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雌雉啊,它也懂得时宜呀!懂得时宜呀!”子路听道这话,向它们拱了拱手,野鸡惊疑之下,叫了几声就飞走了。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于本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以细细体会一下。“此章实千古妙文,而《论语》编者置此于《乡党篇》末,更见深义。孔子一生,车辙马迹环于中国,行止久速,无不得乎时中。而终老死于阙里。其处乡党,言行卧起,饮食衣着,一切以礼自守,可谓谨慎之至,不苟且、不卤莽之至。学者试取《庄子》〈逍遥游〉、〈人间世〉与此对读,可见圣人之学养意境,至平实、至深细,较之庄生想象,逷(tì)乎远矣。然犹疑若琐屑而拘泥。得此一章,画龙点睛,竟体灵活,真可谓神而化之也”。钱穆先生认为此章放在《乡党篇》最后是有一定的深意的,纵观孔子的一生,为施展自己的抱负,在各国间颠沛流离,最后回到故乡乡下去世,就其个人而言严守礼法,自律谨慎,不苟且、不鲁莽。将孔子的所言所行与庄子《逍遥游》《人间世》等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对比,孔夫子更平实,与庄子的天马行空相去甚远,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拘泥于琐屑之事。但是从本章却可以看出孔子对识实务的深刻理解,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孔子的拘泥,只是我们对礼的理解的浅薄。
      又按:“此章异解极多,姑参众说,解之如此,读者如有疑,可自寻众说”。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就《乡党篇》仅对此一章进行了讲解,其解释与朱熹、钱穆等人的差别很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