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敝缊袍”,敝,坏。缊,读音yùn,旧的丝棉絮。“敝缊袍”在这里是指破旧的丝棉袍。
“狐貉”,貉,有mò、hé、háo三种读音,“狐貉”的这里是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的意思。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忮,读音为zhì,这句诗是《诗经•邶风•雄雉》中的一句,意思就是不嫉妒别人,不贪求身外之物,只要做到这些,还有什么不好呢?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自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诗经》上说:‘不嫉妒别人,不贪求身外之物,只要做到这些,还有什么不好呢?’”子路听说后,经常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没有必要过多称赞?”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吕大临的话,“贫与富交,强者必忮,弱者必求”,贫与富交,容易走两个极端,或忮或求,均不是求学之人应秉持的态度。子路在这方面做的就比较好,朱熹注释为“子路之志如此,则能不以贫富动其心,而可以进于道矣,故夫子称之”。孔子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话称赞了子路。朱熹接着注释道“终身诵之,则自喜其能,而不复求进于道矣,故夫子复言此以警之”,子路听说后有一些沾沾自喜了,人一旦有了这种情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停滞不前,故孔子才有了最后一句“是道也,何足以臧?”的话。
钱穆《论语新解》中记述“或说:‘不忮不求’以下当别为一章。今按:不忮不求,正承上敝缊、狐貉之对立来,分章则义不见,今不从”,有人认为自“不忮不求”以后应另成一章,钱穆先生认为“不忮不求”一句话正好承接了上文衣敝缊袍与衣狐貉两者对立之义,如果分为两章,其含义则无法延续,所以对这种看法不予采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