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好勇”,是指一些人过于争强好胜,也就是所谓的好勇斗狠。
“疾”,古注“疾,恶义”,也就是憎恨、怨恨的意思。“疾贫”也就是怨恨自身的贫困,不能安于贫困。
“不仁”,不符合仁德的标准。
“已甚”,已是太的意思。已甚就是太过份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好勇斗狠又厌恶贫穷,就比较容易犯上做乱。缺乏仁德之人,逼迫他太过,也容易使之做乱。”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于本章的注释很深刻,可以认真体会。“本章亦言治道。若其人好勇,又疾贫,则易生乱。疾,恶义。若对不仁之人,疾恶之过甚,使无所容,亦易生乱。《论语》〈先进篇〉:子路为政,可使民知勇;见勇为美德。孔子告冉有曰:“先富后教”,见贫必救治。又曰:“好仁而恶不仁”,见不仁诚当恶。惟主持治道,则须善体人情,导之以渐。一有偏激,世乱起而祸且徧及于君子善人,是不可不深察。”
本章的内容主要还是对统治者所说的,是对管理者治理百姓的建议。
《论语.先进篇》中记载着孔子问弟子为政理念时,子路的回答中有“可使有勇,使知方也”的内容,就是说见义勇为肯定是美德。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教导冉有时提出了“先富民,后教化之”的为政理念,与本章的内容相辅相成,先富民,使之没有“疾贫”之根源,再通过教化,使之明白见义勇为的必要,最终才能达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高度统一。
又如《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说过的“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对于违仁之人之事,是应该憎恶,但是要实现转变这些不仁之人的目的,方法很重要,一味的压迫、强求,只会引起不必须的动乱和反叛,甚至会祸及无辜。所以作为统治者,管理方法定要慎之又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