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谦逊,这里的意思是“越礼”。
“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奢华就会傲慢,俭朴就会寒酸。与其傲慢,不如寒酸。”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注释的,“奢俭俱失中,而奢之害大。”习惯于奢侈的人,会渐渐养成狂妄自大的心态,对上不恭敬,对下傲慢,甚至僭越礼法。而过于节俭的人,会惯于吝啬,礼数上的缺失就会在所难免。都是与礼不合,但是奢华的危害要大于过于节俭。
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这样评论,“二者均失,但固陋病在己,不逊则陵人。孔子重仁道,故谓不逊之失更大。”也就是说“固”的危害更多的只是对于自身,最多也就是遭人讥笑。而“不逊”则会危及他人。张居正对于“奢”的危害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盖奢而不孙,则越礼犯分,将至于乱国家之纪纲,坏天下之风俗,为害甚大。”指出“奢而不逊”甚至会危及国家之纪纲,天下之风俗。
儒家所推崇的是中庸之道,特别是管理者,《中庸》才会对舜治理天下做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的评价,大舜能做到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都掌握,但他会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故天下大治。即使是对于普通人,过与不及都会造成人心态的失衡,所以守礼最好是中道,不能够过于奢,也不能够过于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