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斯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司败就跟司寇一样是一种官职。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揖”,做揖,本意是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
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亦称巫马期。汉族,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陈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以勤奋著称。曾为鲁国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一带)的长官,任职期间,勤于职守,日夜操劳,事必躬亲,单父大治。
“党”,结党营私之意,此处为偏袒、包庇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并走近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昭公在吴国娶了一位女子做夫人,吴国与鲁国国君是同姓,却称这位夫人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懂礼,还有谁不懂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一旦有错,人家一定会给我指出来。”
之所以说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女子做夫人是违礼的行为,是因为古时按《周礼》的规定,同姓是不能结婚的。鲁国国君是周公的后代,吴国王族则是泰伯的后代,泰伯是周公的爷爷的哥哥,周公应该叫泰伯为伯祖。鲁国与吴国的王族都应该是姬姓。鲁国国君娶吴国女子一定是王族,所以肯定违反了《周礼》。
对于孔子为什么要为鲁昭公包庇,朱熹的注释是“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故受以为过而不辞。”一方面孔子知道鲁昭公娶同姓女子是违礼,但是按礼的要求“讳国恶,礼也”,也就是说作为臣子忌讳讲国家的恶事,这也是礼的要求。孔子的回答虽然是错误的,但反而是守礼的一种表现。
之所以说“丘也幸”,一方面是由于有错误能被及时指正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陈司败对孔子回答错误的指出,让今后看到、听到此事的人都知道了怎样做才是懂礼、守礼的,不至于错误的引导后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