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
桓魋,魋,音tuí,又称向魋。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深受宋景公宠爱,他的弟弟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成语“殃及池鱼”就源自桓魋,相传在桓魋任宋国司马期间,卫国有人投奔他,送给他很多美珠。宋景公得知后将桓魋找来,让他把宝珠缴公。桓魋说:“他是投我来的,送给我的宝贝为什么要交公?”宋景公说:“他携宝投你,是因为你是宋国司马,可以保护他。你的职位是国君封的,所以那宝珠应该归公。”桓魋不答应,宋君派人去抄家,也没有抄出宝珠,只好逼问桓魋把宝珠藏到哪里去了。桓魋说:“扔到鱼池里了。”宋君下令:汲干鱼池的水,细细寻找。结果没有找到,一池子的鱼却遭到意外的灾难。以后人们便把“宋君亡珠,殃及池鱼”用来形容因飞来横祸无辜被牵连受害,并简化成“池鱼之祸”或“殃及池鱼”。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天给予了我这样的品德,宋国的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本章这句话的历史背景在《史记》中是这样记录的,“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了宋国,跟弟子们在一大树下习礼,演练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害怕孔子到了宋国会取代他的地位,就把那树给弄倒了,想要杀孔子。孔子不愿意弟子们与之发生冲突,故很快就离开去了郑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故朱熹注释道“必不能违天害已”。
明朝张居正对于本章的注释很有意思,可以体会一下。“孔子虽知天意之有在,而犹必微服过宋以避之,则可见天命固不可以不安,而人事亦不可以不尽。故知祸而避,则为保身之哲,以义安命,则为乐天之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