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
朱熹的注释是“怒于甲者,不移于乙。”就是不把怒气随便发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的意思。
“不贰过”,朱熹的注释是“过于前者,不复于后。”就是说同样的错误不重复犯。
“亡”,同“无”
本章的译文是,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两次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已经去世了。现在再也找不到那样的学生了,我还没有听说再有谁是好学的人了。”
“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看上去简单,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迁怒”是每个人都容易犯的错误,而且很多人“迁怒”的对象往往是自已的家人,是最关心、最爱护自已的人。记得前段时间看到过一个笑话,大概意思是男主人骂了女主人,女主人迁怒于仆人,仆人迁怒于自已的孩子,小孩只好迁怒于家中的狗,踢了它一脚,狗迁怒于男主人,咬了男主人一口。“迁怒”往往会使自已和别人都受到伤害。历史上最有名的“迁怒”的例子算不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呢?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举了“怨天尤人”的例子,就是迁怒的一种。一个人到了困难的时候怨天,这是普通的事。说到“怨天”,如韩愈所说的,一个人“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这是自然的现象。“尤人”,就是埋怨别人、诿过于人,反正是“我没有错”。古时平民文学中有一首诗说:“作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像这样,天作哪一种天才是好天呢?作天都难作,何况作人?所以一个人为朋友效力,受人埋怨,是难免的。尤其领导的人,受人物议,更是必然。
至于“不贰过”这层修养,比起“不迁怒”的操守,那是更深一层的功夫了。所谓贰过就是做人做事同样的错误犯第二次。人的一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关键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待学习也是,可以出现没学好,考的不好的情况,但是关键是一次没考好,我们能不能正确的分析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针对自已的薄弱点加强学习,不要出现第二次考不好的情况,最起码要有所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