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本章的关键词是“党”,两种不同的理解,使本章产生了差异比较大的两种解释。“党”在这里一种解释是类别的意思,另一种则认为是朋党的意思。下面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第一种,党做类别解释。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是这样注释的,“党,类也”,接着他引用了程颐的话“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意思就是不同类型的人所犯的错误也会不同。君子的过失经常是由于太厚道。小人则相反,是过于刻薄而产生错误。君子的博爱也可能造成过失。而小人的错误则由冷漠产生。君子的过错与小人的是有明显的不同,出发点是关键,君子的出发点没有问题,而小人存心就有问题,所以君子的过错比小人的过错更好纠正。基于这种理解,本章整体解释就是,孔子说:“人所犯的错误,有不同的类型,通过分析错误出发点的不同,就可分辨出仁与不仁,也就可以分清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同样理解为类别,还可以理解为对于不同的人,过错的判定标准是不一样的,比方说,你不能去批评一名农民不会写文章吧,对于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这样做正是仁的体现。整体的解释则是,孔子说:“对于不同的人,判断过错的标准应该是不同的。这样看待别人所犯的错误,才是仁者的表现。”
第二种,党做朋党的意思来理解。结党就会营私,人之过也,则多来源于私利,通过分析人所犯过错的根源,就可以知道此人是不是有仁德的人。本章的译文就应该是这样的,孔子说:“人所犯的过错,都是由于其结党所产生的偏私思想引起的,看清楚过错产生的根源,才能知道成为仁德之人应该怎样去做。”
还有一种解释也是将“党”理解为朋党或乡党,认为人们所犯的错误,总是与他所在的那个集团的人所犯的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有点不太通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