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鬼”,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鬼神,另一种是指死去的祖先。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它,这就是谄媚。需要见义勇为的时候,却袖手旁观,就是懦弱。”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注释是“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不是自己的祖先却跑去祭祀,在古代被称为“淫祀”,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私利,其行为就是谄媚。对于“见义不为,无勇也”一句朱熹的注释是“知而不为,无勇也”,也就是说明知应该去做的事,出于自私、懦弱等原因不去做,就是无勇的表现。
本章中孔子以提出了“义”和“勇”两个概念。这都是实行“仁”,成为君子的条件。“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这个意思。
“义”字,繁体字是“義”,
中华文明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说文》对义的解释是“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义的源字是羊在上,下边是人手持戈。上面的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形,上边两点左右均分,中间也是左右对称,象征公平之意。第二种解释是祭祀的羊,表达的是信仰。而下边是持戈的武士,也可以是我的意思。源字的意思就是:为了公平(或信仰)而战斗,对个人则是我为公平(或信仰)而战斗。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道德的核心。
“勇”字,从甬从力。力及所至,生命勃发甬甬然也。《说文》对“勇”字的解释是“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