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的“术”与“道”
(2009-03-18 08:23: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管理 |
具有跨国公司背景的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企业,担任中高层领导岗位,而如今的金融危机则在加速这类人才的回流。
凭借优秀的教育背景、良好的职业素质、开阔的国际视野,这些人属于理所当然的职场精英,然而,本土公司的企业文化、行为方式甚至是“潜规则”,却让其中不少人无所适从,其复杂性可能不亚于商务活动本身。据调查回流人才的存活率不高于50%,超过半数的回归高管在一年以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就离开了企业。
例如:
习惯了周末属于私人时间,则要适应如今周末开会的惯例。
事先不告知议题的现象经常发生,而议题往往和主管的业务无关。
会议发表专业意见也得讲分寸,提意见要讲究时机。
在日企,鞠躬行礼要讲究精确到多少度,而创业高管们甚至可以勾肩搭背。
在以前说一遍就能执行的事情,却需要解释很多次。
提计划建议,主管领导会说:再想想吧。所谓再想想,其实领导处于照顾你的体面,委婉告诉你他不认同这个想法。
中国企业的权力潜规则:这是集权式、帝国式管理,有点象中国的传统政治,一人说了算,权利极其集中,其他人几乎都没权力,而外企就不一样,是分权式管理,外企的小员工都有权力。
所以需要改变心态:要正面开待公司的一切,用特别阳光的心态看待同事。
被聘的外来高管往往带着一种成功的优越感来到中国企业。更有甚者,居高临下,或一副要改造中国企业的架势,或一副老师教学生的模样,却不想其中优越感越强的人,被淘汰出局就越快。你要知道人家花大价钱请你,这里一定有高人。职业经理人就是保姆,想想一个企业有钱请了保姆,究竟是企业厉害还是保姆厉害?
反过来,同样很多企业引进经理人,往往就是想把“术”做好,但是每个“术”背后都有“道”,如果你的“道”不为经理人认可,“术”是做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