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财富观念
(2008-12-03 20:05:2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对待财富,美国人有貌似对立的两种态度:一方面是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另一面则是私有财产的公共利用。也正是由于清教为主的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源头和公私产权的明晰,才出现敬业努力敛财和慷慨缴税及捐款的现象。
源自清教思想分为三点:以财富荣耀上帝、财富共享、财富托管。
追求财富就是“天职”,响应上帝的号召,在职业中的成败视为上帝选民或弃民的标志,意义非常重大,工作敬业成为信徒们的宗教职责,通过致力于事业上的成功来荣耀上帝,证明自己蒙恩和被选,所以一刻不停地努力工作,丝毫不敢懈怠。清教徒相信,上帝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表现赐予财富作为恩典,拥有更多的财富理所当然表示受到上帝更多的恩宠,也能更多地荣耀上帝。同时争取和利用上帝给予的每次机会去获得利益和升迁。
虽然反对将追求财富作为人生目的,但不否定财富本身,而是倡导财富共享。劝说富人捐出与穷人共享。财富一旦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就不再是邪恶的了。只有放弃财产,才能说明你在控制财产,而不是财产在控制你。也只有能够舍弃财产的人,才有理由和权利去拥有财产。
托管TRUSTEESHIP,将财富与其主人相分离,却承认其管理权。上帝用三个仆人来比喻,解释财富乃上帝托管。天国好比一个人到国外,将产业交给三个仆人管理,五千的用它做买卖,又赚了五千交给主人。两千的也赚了两千。只有一千的,把银子埋在地里,还是一千。主人用了使财富增值的人。在清教徒看来,上帝把财富托付给有德之人作为仆人掌管,所有权仍在上帝,托你掌管是为了让你能荣耀造物主和维护他的造物的公益,在尘世给予财富也等于在天堂积聚财富。财务越多,责任也越大,受托者难免终日战站兢兢。
正是这样的宗教的财富观念,有了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样一批首富和巨额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