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删节版发表于2012年9月3日《中国青年报》第12版,题目为《大学里应该培养的八种素质》。
同学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你们都渴望未来成为最优秀的人才。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现在就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什么是人才?最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你该如何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未来之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些重大问题,必须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和你们即将迎来的时代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
那么,我们正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你们又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时代?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一千个答案,但比较形成共识的,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整个世界都呈现出加速度变化的特征;其次,和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无法准确地预知明天又会发生什么。第三,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世界已经被融合到一个地球村里,世界变平了。最后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中国经济增长所引发的全球力量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我们本土自主创新的挑战。再过二十年,我们现在拥有的所有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全部丧失,那时候,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只取决于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样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哪些要求?对这个问题,仍然可能有一千个答案,但比较形成共识的,同样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你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教育程度越高,你在未来竞争中的优势就越大。其次,你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将会被迅速淘汰;第三、你必须具备能够对所有新资讯进行透彻理解和快速处理的能力。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你必须要形成准确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应对无法预料的情况;第四、你必须具备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前瞻性地预见未来的变化,并预先做好相应准备。
上述四点,实际上是后工业时代判断人才的标准,并相应地对各类人才进行了区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整个社会的人才形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型的结构。在金字塔的底端,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中端,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在高端,是数以百万计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在顶端,是数以十万计的拔尖创新人才;在这个金字塔的顶尖部分,是各行业的领导者。对应上述四点要求,你的能力越高,你在人才金字塔中的位置就会越高。
针对这四点要求,不同的教育机构承担了不同的人才培养使命,尽管每一所学校可能都想培养最顶尖的人才,这代表了它的教育质量。但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要培养最顶尖的人才,也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培养最顶尖的人才。它只能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时间、办学特点、办学实力来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的人才。
那么,对于哪些未来希望成为领袖人才的同学来说,你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
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一步,是要选择一个最好的综合性大学。这是方向。俗话说,男怕站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方向选错了,你即使作出再多的努力,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还可能越努力距离目标越远。
为什么选择综合性大学?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大学不可比拟的综合优势。首先,综合性大学具有多学科的广度。大学的学科越齐全,学生的视野就会越宽广,就越容易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发散性思维的力量就越强;其次,综合性大学更容易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现代社会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体系,形成于上个世纪的学科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创新点往往来自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综合性大学为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三、文理并重使综合性大学具备了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而基础研究是决定一个国家和社会核心竞争力的发动机;最后,综合性大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与模式。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上述优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些传统工科大学纷纷转向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应当说,这些建设是富有成效的。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非常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大学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教育机构。一所大学在上百年时间里形成的传统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大的变化。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传统,不可能通过短期内建立一些学科,引进几个人文教师,开设几门人文课程就可以实现。它是一个慢慢形成的场域,要靠几代人一点一点的心血和智慧凝结而成。一旦大学要进行某种根本性的变化,必然会打破原有体系的稳定,破坏原有的结构,反而会丧失原有的优势。正是这一点使得大学间的模仿和复制变得异常艰难、复杂和漫长。哈佛和耶鲁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才达到牛津和剑桥的水平,成立于1892年的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获得了世界级一流大学的赞誉。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有不等于是。一所大学也许可以建立几个原先没有的学科名称,但是,这不等于学科因此就齐全了。学科的建立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二是学科齐全不等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它需要学科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才能实现;三是文理必须并重,某一方太弱都不可能成为综合性大学;四是有些学校提出建设小而精的文科。在学科建设的问题上,实际上小很难做到精,它无法具备学科建设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一旦你选择了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并且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顺利地进入大学学习,接下来你需要考虑的第二步是,在综合性大学里你应当培养起哪些素质?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应当培养起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没有独立思考,就谈不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反过来,有了批判性思维,能够进一步强化思考的独立性。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是此后从事一切工作和事业的基础。追求独立是一个人的本能。你看,出生不久的孩子一旦学会走路,总是喜欢挣脱大人的怀抱自己去走;进入青春期,就会有叛逆心理;工作以后,就要追求经济上的独立。动物也是这样。小鸟的翅膀长硬了,就要自己去飞;小老虎长大了,就要自己去觅食。独立是一个生物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标志。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其他什么人,就在于你的独立性。人之所以不愿意做奴隶而要去成为自由人,佃户终日劳苦也要拥有自己的土地,也就在于独立性。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也是这样。依附没有出路,自由才有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性是一个最低要求,同时,它也是一个最高要求。因为它很难做到。它总要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总是迫使你很难保持独立性。但对于想成为领袖人才的人来说,独立性又是必须的。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他本身只能做一个追随者,又怎么能带领其他人朝着一个目标奋斗呢?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听话出活,也有很多人以此为荣,以为是一个大优点。我必须明确地说,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不符合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它的问题就在于它以牺牲人的独立性为代价。也许在短时间内你可以获得某些看得见的利益,但时间长了,你将慢慢变成一个听话的机器,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听话出活也许没什么错,但关键在于,听谁的话,出什么活。用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的话说,这种理念和教育方式也许对培养工程师和中级政府官员非常有效,但是可能并不适合培养具有领导才能和创新精神的精英。
其次,你应当培养起宽广的视野。这是领袖人才必须具备的优秀素质之一。见多才能识广,居高才能临下。张艺谋是艺术界公认的领袖之一。当被问及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张艺谋的团队评价说,这是因为张见过了最好的东西,所以他知道什么叫最好。这个评价非常深刻。只有具备广阔的视野,当你在面临无法预料的局面时,你才能迅速辨清方向,知道从哪里入手去解决问题,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宽广的视野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它意味着你必须见过足够多的东西。你既知道好东西是什么,也知道不好的东西是什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什么都见过,也就见怪不怪了。其次,你必须见过足够好的东西。只是见得多还不行,你还必须见过真正的好东西。就好比鉴宝,你得见过真正的宋瓷,才分得出真假,才敢一锤子把看上去很真的东西砸碎。第三,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你还必须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解读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技术的问题都比较好办,真正难以解决的是文化、思想和宗教问题,这些才是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你具备综合开阔的视野。
第三,你应当奠定扎实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和植树造林有某种程度的共通性。土壤越肥沃,树木才可能生长得越快越好,越能成材。教育也是一样,基础越扎实,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才会越高,越能成才。现在很多同学学习书法,为什么一定要从楷书学起,而且一定要从“颜、柳、欧、赵”等前辈大家学起,就是因为,楷书是一切书体的基础,只有把楷书的基础打好了,日后才能触类旁通,进行新的艺术创造,甚至形成自己的体。反过来,如果没有打好楷书的基础,就先去学什么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可能刚开始还能学得像,但是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遇到瓶颈,很难取得什么成就。扎实的基础同样也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它意味着你必须花的时间足够多,学得足够深,足够难。别人学一年的东西,你可能需要学两年;别人学D类数学就可以了,你可能一开始就要学A类;其次,它意味着你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甚至是原典文献。真正的基础实际上来源于此;第三、它意味着你必须经受过系统的训练。训练是否系统的结果大不一样。系统的训练会有效培养你的洞察力、敏感性和缜密的思维,使你看上去有一种厚重的感觉。
第四,你应当学会选择的能力。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选择机会的空间增加。传统社会是一元的,现代社会是多元的;传统社会是被动服从,现代社会是主动选择;传统社会是从一而终,现代社会是分化裂变。因此,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一种是你要学会处理复杂问题的多项本领。你要拥有一个百宝箱,遇到哪一类问题,就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哪一类办法;另一种是你要学会在众多的机会中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机会。为什么要学会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你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等都很有限。就像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一样,当你选择了一个机会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你不可能同时选择另一个机会。所以萨特说,选择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经济学称它为机会成本,也就是当你做一件事而不得不放弃做另一件事时所放弃的收益。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众多的机会中选择一个能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机会。这两种素质,只有在综合性大学中才能培养出来。
第五,你应当掌握思维的方法。同学们现在都非常关心分数。我非常理解。因为考不到一定的分数就上不了北大。每天我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的来信。他们向我讲述他们的理想、抱负和现实的差距。但同学们将来进了大学就会了解到,实际上,能力远比知识重要,知识远比分数重要。分数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价值的东西。这不单单是我的发明。《耶鲁1828年报告》是一份对美国本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报告,至今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份划时代的报告中区别了两个非常深刻的概念:思想的“方法”(discipline)和“内容”(furniture)。掌握一门专业的知识,就是获得“内容”。在这万变的世界中没有永久的价值。想要成为商界、医学界、法律、政治和学术领域的领袖,学生们需要的是“方法”,就是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面对新的挑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你必须在大学里掌握捕鱼的方法。
第六,你应当具备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我曾经看过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招收学生的标准,看了以后深有同感。因为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在这些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看学生有没有好奇心。宾大的教授相信,只有有了好奇心,你才可能为你即将从事的事业倾注全部的心力。人类文明史上的所有伟大创造,都是来源于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根本动力。美国为什么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因为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日本为什么衰退了?因为他已经丧失了这种创造精神和能力。中国怎么办?再过二十年,当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现有的劳动力竞争的比较优势将全部丧失,那时候,决定国家和个人地位的,就只能是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了。
第七,你应当学会沟通和交流。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任何人都不可能单独完成某项工作,必须依靠团体的协作。正因为如此,大公司、政府机关、甚至是学术科研机构,也越来越强调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它在今天看来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你必须学会宽容,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能够使用清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阐明你的观点,并让他人能够了解、理解甚至是接受你的思想和意见。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能够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人能够有效缓解精神压力,从而生活得更有质量,也更有品位。
第八,你应当培养起远大的理想。很多人说,现在已经是一个没有理想的时代,都在忙着数钱了。问题在于,最穷的人可能就是这些人,穷到只能去数钱的地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中国社会的确呈现出的一些病态特征,三十年来,我们拼命地向前奔跑,但从来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这么跑,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这不是中国将一直持续的特征。也许当你们成长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将会回归到正常的状态。只有有理想的人才能带领大家一起跑,成为领导者;没有理想的人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做一个追随者。
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困难的事,对于领袖人才来说尤其如此。应当说,上述八项素质只是基本的条件,要想成为领袖人才,还必须经过生活的艰难历练。但关键的问题还是选择,尤其是对大学的选择。有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婆婆,据说能回答世界上的任何问题。一个小男孩手里抓了一只鸽子,去问老婆婆:鸽子是活的,还是死的。小男孩很聪明,如果老婆婆说是死的,他的手一松,鸽子就飞了;如果老婆婆说是活的,他的手一紧,就会捏死鸽子。你猜老婆婆怎么回答?她说,孩子,答案就在你手中。
加载中,请稍候......